大旅游时代,“乡村+旅游” 带来了什么?

三大特征

规模大

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达25亿人次,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

投资大

2017年,乡村旅游投资达5000亿,乡村旅游事业体超过200万家,乡村旅游不再是简单的“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而是成为与城市相对应的一个空间概念,逐渐形成一个万亿级新的大产业。

影响大

表现为中央、地方、企业和消费者广泛关注,成为旅游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及扶贫事业的主题,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积极作用

致富百姓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一种综合消费行为,它可以创造人流、物流和经济流,起到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农民在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能够直接和间接获取发展的红利。

行业数据:

“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马头溪村入境游客达32万人,旅游收入3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底的1680元提高到4830元。依托乡村旅游,全村建档立卡户176户567人,已脱贫166户541人。

激活资产

农村空心化导致大量农村资源闲置,发展乡村旅游,是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是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附加价值的有效途径。

行业数据:

2017年,全国农村至少有7000万套闲置房屋,农村居民点空闲和闲置地面积达3000万亩左右,一些地区乡村农房空置率超过35%。

2018年,绍兴市颁布了为期3年的“闲置农房激活计划”,创新利用“零售”的方式将民房租出去。预计用3年时间吸引100亿社会资本,激活10000幢闲置农房。

解决就业

发展乡村旅游可充分依托当地条件,盘活农村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资源,直接或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可以离土不离乡,就地实现转型。

行业数据:

2017年,河北省以旅游带动地方脱贫攻坚,实施旅游扶贫。全省全年乡村旅游接待近1.1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200亿元,带动84.8万人就业,带动近9万人脱贫。

近年来,宜昌大力实施“旅游强县”发展战略。自2015年以来,全市乡村旅游带动就业人数累计达到13.80万人次,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累计达到6253户,25653人,旅游扶贫实现脱贫人数累计6496户18158人。

文化交融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吸引大量的城里人下乡,城市文明和乡土文化的交汇融合,形成了城乡文明交流互动、共同进步的和谐景象,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会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

行业数据:

至2018年底,浙江省建成1万多家村文化礼堂,重构乡村文化空间,既推动了当地的文化繁荣,也成为游客了解乡村文化的窗口,近八成浙江网民点赞浙江文化礼堂的建设发展情况。

楚雄彝人古镇,以彝族文化为灵魂,从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丰富文化内涵,2017年,古镇彝族有1150万游客,解决了近2万人的就业和生活条件,刺激了上下游产业投资约100亿元。

优化供给

旅游发展从景区和城市延伸到了乡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满足了短途游、周末游、自驾游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旅游市场的产品供给。

行业数据:

2017年“五一”小长假全国出游超过10公里并6小时(不含工作等非旅游动机)的游客总计约1.34亿人次,其中乡村旅游人次约为0.79亿人次,约占同期旅游总人次的58.6%。

周末乡村旅游休闲已经常态化。调查显示,约有65.4%的居民最近一次乡村旅行是在周末,乡村出游已经成为居民周末休闲的主要选择。相比2017年春节期间调研结果,一个月以内进行一次乡村旅游的比重由77.2%增至83.0%,乡村旅游频率稳步增加。

开发遴选

在乡村旅游投资热潮下,所有村庄都适合开发乡村旅游吗?

乡村旅游开发影响因子

我们通过影响乡村旅游开发的内外因子分析,认为只有达到一定条件的乡村才能成为旅游主导型乡村,其他都是旅游配合型乡村

资源禀赋好的乡村

要么有稀缺性、唯一性的生态景观资源,要么人文资源特别突出,这类乡村,其资源拥有强大吸引力,发展乡村旅游优势得天独厚。

具有地理区位优势的乡村

位于都市圈环城休闲带、或者大型景区周边的乡村,潜在客群市场巨大,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大部分乡村可以通过旅游产业来实现乡村振兴。

产业资源具有突出特色,与旅游结合度强

立足当地规模化的产业优势,可以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之上,通过提升产业体验度,延长产业链条的方式来实现乡村振兴。

特色模式

“旅游+乡村”,演绎何种乡村振兴新模式?

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村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

旅游+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创新出一种旅游引领的“外向服务”型乡村产业跨越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以服务外来旅游者为目标、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和农村自然人文资源为基础,实现了三产对一产接续,培育了新兴产业。这种产业模式,实现了做强农业、做美农村、做富农民的乡村振兴目标,同时推动了从农业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农业

服务业

旅游+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创新出一种“就地转化”农民本土就业模式

乡村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农民本地化就业。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充分依托当地的条件和资源,实现农村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等就地转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本地就业,有助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大幅度减少带来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同时,乡村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层次多、领域广,可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充分可持续就业。

生产生活设施就地转化

劳动力本地就业

旅游+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创新出一种“自发自觉”市场化乡土文化保护传承模式

中国在数千年历史上是一个乡土社会,乡村是中华文明主要保存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乡村旅游满足城市文化消费需求,为乡土文化保护提供了重要原动力,走出了一种通过市场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实现了对乡土文化自发自觉的保护。

市场化手段+乡土传统文化= “乡村文化自发自觉的保护”模式

旅游+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创新出一种“共建共享”的高级乡村治理模式

从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民主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乡村治理更高标准和要求,这要求在乡村建立一种大家参与、人人享有的开放、共享的乡村治理机制。不仅是所有居民,包括旅游者,既是乡村旅游贡献者,也是受益者;所有公共服务部门既是旅游服务产品的提供者也是分享者。

多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旅游+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创新出一种“天人合一”新型乡村诗意栖居模式

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演进,客观上要求乡村生活空间旅游化、乡村生态空间旅游化、乡村生产空间旅游化,这要求乡村聚落规划建设要重新回归传统,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诗意栖居环境。

乡村生活空间旅游化
乡村生态空间旅游化
乡村生产空间旅游化

快速导航

咨询热线

400-110-1800
13901848087

奇创二维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