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依托华夏文化之根及山水脉络,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构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和谐景观。
小城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专业特色成关键关于“小城镇”,城镇建设侧重城中特色镇、古镇、旅游文化镇的建设,小镇建设侧重农村乡镇建设,而小城镇概念属于二者的交叉范畴,囊括一切特色城镇、功能城镇和新农村城镇建设。《国家新型城镇规划2014-2020》明确指出: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
笔者认为以旅游带动的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关注“特色产业、绿色生态、文化传承”三大方面,核心解决以下三大问题。
问题一:如何聚引“人脉”?产业聚人,旅游引人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城镇化。如何导入人口是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核心问题。旅游产业如何聚引“人脉”?
首先,旅游产业融合地域特色产业,重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搭建满足多层次就业的工作空间,吸引倦鸟归巢。
凭借劳动力密集型旅游业的发展,吸引外出的农民工返乡工作,充分吸纳当地农民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融合化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力。例如文化产业、房地产业、农业、工业等都可以融入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一个文化旅游、旅游地产、休闲农业、工业旅游等一些与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从而带动小城镇一二产业的二次发展。例如,在旅游产业与农业的有机融合过程中,经济效益比较低的农业就可以通过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获得更大的收益,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而且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使得农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其次,塑造强吸引力的旅游空间,打造候鸟驿站。
顺应旅游市场需求,构建区域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吸引本地及周边客群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依托小城镇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文化资源、特色的产业基础,主要可以形成四大核心吸引力产品,即“观光游憩景区”、“度假村(酒店)”、“休闲聚落”、“产业园”,并通过“资源丰度、区位交通、环境质量、市场规模、产业基础”五大因素进行比选,针对每个小城镇的特质,甄选出适合开发的旅游吸引力产品。通常情况下,观光游憩景区一般在资源丰富且具有较高观赏及游览价值的地区,可形成吸引力产品,例如江西婺源。而度假村(酒店)则对周边生态环境或人文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例如瑞士达沃斯小镇。休闲聚落对区位交通因素的依赖较大,一般考虑距离目标城市一小时经济圈层的小城镇。产业园则对产业基础要求较高。
问题二:如何维系“地脉”?道法自然,生态优先
新型城镇化下的旅游开发,如何尊重自然、维护小城镇的原始生态风貌,将成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
第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少做“加法”、多做“减法”,构建主客共享的绿色公共空间。
新型城镇化是拥有自然美景的城镇化。小城镇旅游规划要以“融入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首要原则,依托现有山水脉络,要少做“ 加法”、多做“ 减法”,控制开发强度,尽量保留和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公共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容量。让游客旅居在大自然中,让农民生活在风景中,让居民望得见山水。
第二,以生态文明为理念,关注节能环保、低碳出行,营造绿色生态的度假居住空间。
低碳的人居环境及度假空间塑造,使用节能性建材,有效节约能源的建筑布局;尽可能在居住范围内共同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生态循环系统;尽可能把居住区与周围环境间的循环圈封闭起来,如水、能量、食品、资源等。
绿道慢行系统构建,依托山、水、田、林、溪等自然生态肌理,以绿道为脉络,引入特色的环保电瓶车、自行车、徒步等慢行交通体验方式,利用景观主题,配合不同的步道设计,分段落、分主题、生态化打造小城镇游憩的绿色空间廊道。
问题三:如何传承“文脉”?重拾历史记忆,诉说小城故事
历史文脉是历史的延续,“养在深闺”的历史文化遗存承载着小城镇独特的记忆,有助于当地塑造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化小城镇,同时也可避免千城一面,千镇一色的开发弊端。
第一,重拾民俗记忆,重塑具有地域文化气息的生活空间。
在旅游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充分挖掘当地的民间文学、宗教文化、游艺民俗、民俗节庆、风俗礼仪、非遗文化、戏曲文化、传说典故、建筑艺术和手工艺,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的吃住行游娱购中,例如前店后坊式的老艺人手工作坊、地方风味的戏曲演艺表演、具有地域建筑特色的客栈等。游客可以体验当地最原味的地域生活,品评最真的小城记忆。
第二,兼具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创造高品质的休闲度假空间。
活化地域传统文化。“旧瓶新酒”老建筑融入新业态,形成时尚文化酒吧街、精致主题客栈、文化度假酒店等等;高科技技术运用,如4D、5D 等技术结合山水背景,打造实景演艺秀,形成夜间休闲产品;现代生活方式融入,如依托中药文化、佛教文化等传统文化,结合科学的养生理念、先进的医学技术,形成高品质度假养生产品。
结语
以上从小城镇“人口产业、生态自然、传统文化”三方面入手,塑造小城镇“ 五重空间”,即“具有地域文化气息的生活空间”、“主客共享的绿色公共空间”、“多层次就业的工作空间”、“强吸引力的旅游空间”和“高品质的生态文化度假空间”,绘出小城镇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