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21-51212088项目接洽:4001101800 / 13761032326

新闻资讯

News

旅游特色小镇的IP 重生之道

2017-05-24

旅游特色小镇有着一定的生命周期,在建设旅游特色小镇的过程中,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从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为旅游特色小镇提供可持续的有机更新解决方案。

 

一、旅游特色小镇有机更新的三大障碍

旅游特色小镇的有机更新面临着三个障碍:技术障碍、制度障碍和文化障碍。

 

(一)旅游特色小镇有机更新的技术障碍

旅游特色小镇的有机更新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力量的协调。举个例子,某地建设一个农业主题公园,总体规划邀请了北京的一家旅游规划企业来做,控制性详细规划又邀请了四川的一家旅游规划企业来做。在农业主题公园建设好之后,营销规划又邀请了浙江一家企业来做。虽然这样的流程是出于一种现实选择的无奈,但是,在整体的技术层面是不利于旅游小镇的有机更新的。因为每一家企业的规划团队和策划团队都有着不同的技术操作实力。好比雕刻一件艺术作品,今天请这位大师来雕刻一下,明天又请另一位大师来雕刻一下,后天再请另一位大师。这样,这个雕塑作品在完成之后就会成为不同技术水准的杂糅,这样的作品在严格意义上不叫作品,而是一个四不像的作业。以上所说的,还仅仅是基于旅游行业内部不同技术团队的技术冲突。但是,一个旅游小镇的有机更新不能简单从旅游角度来看待,而是应该从“旅游+”的角度来看待。比如“旅游+ 农业”、“ 旅游+ 体育”、“ 旅游+ 文化”、“ 旅游+工业”、“旅游+ 交通”、“旅游+ 大数据”等等,这样一来,旅游行业之外的小镇土地规划、小镇农业规划、小镇商业综合体规划、小镇交通规划、小镇大数据发展规划等技术方面

的协调难度就变得更大了。从区域层面来看,小镇所属的市一级的各类发展规划又会对小镇的规划形成制约。如何对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规划进行协调和适应,并从中实现旅游小镇有机更新的效益最大化?这个问题就成为旅游小镇有机更新的关键所在。

 

(二)旅游特色小镇有机更新的制度障碍

旅游小镇有机更新的制度障碍也是多方面的。从旅游小镇内部来看,小镇有机更新的制度障碍主要来自权力割裂。这种权力割裂表现为纵向割裂和横向割裂两部分。纵向割裂主要是小镇一把手的频繁更替。一般来说,小镇一把手在位时间都比较短,干几年就升迁了。为了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一把手往往非常重视硬件建设,这就导致了小镇有机更新过程中软件和硬件的不协调。横向割裂主要是小镇内部不同权力部门之间的制衡。很多旅游小镇在进行旅游建设的过程中,最具有话语权的往往不是旅游部门,而是住建部门,因为住建部门是掌握着投资建设权力的,旅游部门一般就是掌握旅游宣传的权力。旅游部门是典型的弱势部门,而旅游的产业融合特性又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产业。弱势部门去主导强势产业,这显然是最大的制度掣肘。所以,制度是旅游小镇有机更新过程中面临的顶层障碍。不过,这种障碍的克服是需要时间的,目前各地都采取旅发委的方式来解决。但是,旅发委能否真正把制度障碍消除掉?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并不是简单挂个旅发委的牌子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只靠一把手把各部门之间的权力疏通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在现实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旅游特色小镇有机更新的文化障碍

一个社会的文化更新往往是最快的,也是最难以察觉的。而旅游特色小镇的有机更新往往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旅游特色小镇的有机更新一定是与地域文化的有机更新交织在一起的。只不过,二者之间能否交织出美丽的音符,就要看彼此在更新速度、更新节奏、更新要素、更新模式上是否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和谐。以小镇的商业街区规划为例,如果一个小镇商业街区要五年之后才会建成落地,那么,在进行规划时就要考虑到五年之后的文化更新趋势,而不能在现有的文化语境下去进行小镇商业街区的规划。可悲的是,很多旅游小镇的有机更新非但不能够与文化更新的趋势形成呼应,还无法与现有的文化语境形成对应,而是完全停留在小镇一把手或者投资人落后的思想文化语境里。这样的旅游小镇就谈不上有机更新了,而是“盲目更新”。这种“盲目更新”的后果就是把异化的“先进文化”植入到了小镇规划设计中,导致了对小镇传统文化的破坏。比如,有些小镇会把引进欧式建筑作为一种小镇更新的方向,这些欧式建筑的落成实际上就对小镇原有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巨大破坏。还有一些小镇把大城市的建筑形态移植进小镇,认为这也是一种“文化更新”,结果也闹出了笑话。

 

二、旅游特色小镇有机更新的IP 解决方案

(一)以IP为核心参照,形成旅游特色小镇有机更新的技术向心力

 

旅游特色小镇的打造过程会涉及到很多技术环节,各个技术环节之间的摩擦一般都会较多。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团队会觉得总规团队不接地气,做管理运营的团队会觉得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团队不懂运营。各自之间的这种技术隔阂会给旅游特色小镇的打造带来很多障碍。以上这些障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个技术环节的专业度不够造成的。理想的状态是,做总体规划的团队能够像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团队一样去充分了解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做控制性详细

规划的团队能够充分考虑到后期运营的每一个细节。要接近这种理想状态就需要各个团队能够迅速地形成对旅游特色小镇的共同认知,这种共同认知涉及到发展障碍、战略定位、产业定位、模式定位、品牌定位、市场定位、策略实施等各个方面的技术沟通,而IP 是技术团队快速准确理解和判断小镇发展逻辑的核心参照物。在没有IP 参照物的时候,各个团队和各个技术专家对小镇的理解和判断都是五花八门的,而有了IP 参照物,参与小镇有机更新的各个技术团队就找到了共同的参照物,就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技术共识,从而形成技术向心力。

 

(二)以IP为灵魂导师,形成旅游小镇有机更新的文化向心力

仅仅有了技术向心力,也并不能够完全保证小镇有机更新的成功。因为纯粹的专业技术是刻板的。一个技术链条与下一个技术链条之间不仅仅要实现专业上的契合,还要实现文化灵性上的相通,因为旅游规划和旅游策划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艺术创造过程里,需要各个技术环节的团队拥有一种审美上的共识。要达成这种审美的共识就必须为小镇找到一个IP,以这个IP 为灵魂导师,就能够帮助各技术团队形成一种文化向心力,从而为旅游特色小镇的有机更新提供文化创新的驱动力。

 

IP 作为灵魂导师不仅仅能够实现技术团队之间的文化向心力,也能够实现技术团队和旅游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向心力。任何技术团队创造的旅游项目和产品都是要最终让消费者去体验和评价的,只有消费者愿意为一个旅游项目和产品买单,这个旅游项目和产品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因此,以IP 为灵魂导师的深层次含义就是:以消费者为灵魂导师,因为IP 体现的就是消费者功能需求、情感需求和价值需求的完美融合。

 

由此,就能够看到IP 的文化威力了,它不仅仅能够将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统一起来,也能够将生产链条和消费链条之间的文化隔阂消除掉,从而为旅游项目和产品赢得经济、文化、社会效益的全方位提升。

 

以我国的一些滨海小镇为例,在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小镇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进行旅游导向的更新时,需要挖掘出小镇的渔港特色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是小镇的稀缺资源,是形成旅游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通过渔港文化的向心力,打造渔港旅游IP,以IP 协调各个技术团队,共同从建筑修复、生态修复、产业修复、文化修复等技术层面提供小镇更新的解决方案。

 

(三)以IP为传承基因,形成旅游小镇有机更新的新旧衔接点

很多旅游小镇都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很好地顺应了城市空间变迁趋势,只需要简单改造就能够较为顺利地融入城市的现代化节奏中。而有些历史文化遗产就存在与城市现代化空间布局格格不入的状况,这就成为了小镇更新的难题。比如,有些小镇中会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古老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具有历史纪念意义,不能够随便拆除,但是,这些基础设施又在客观上影响了城市空间的连贯性,成为城市交通的“肠梗阻”。面对这样的基础设施,可以尝试将其打造为历史文化基因与现代文化基因的衔接点。通过挖掘、升华、创新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形成历史与现代相呼应的景观节点,让“肠梗阻”变成游客乐意驻足停留的地方。在对文化价值的挖掘、升华、创新过程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隐藏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之中的IP 基因。每一座小镇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历史IP,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渐渐淡忘了历史IP 的基因,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规划师就需要从那些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开始,为小镇寻找历史IP 基因,以IP 基因衔接小镇的旧与新,并将IP 基因以创新的方式植入到小镇的现代化进程中。

 

(四)以IP为道义坚守,形成旅游小镇有机更新的精英工匠群

旅游特色小镇的有机更新过程中,人是最活跃的因子。一个小镇的幸运在于能够遇到一群懂它的工匠。以台湾的知名景点大稻埕为例,就是因为遇到了一位懂它的工匠。这位工匠是一个留学海外归来的年轻学生,当地政府将大稻埕委托给他,他从二十岁到四十岁,默默坚守在大稻埕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里,他每天想到的不是如何从这个地方获取到土地进行大规模开发,而是坚持不拆迁,坚持不进行大规模调整,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的道义坚守,来自于他对大稻埕本源IP 的尊重和信仰。我相信,他每天看着大稻埕的美景都会心生敬畏。其实,每个小镇都有自己本源的IP,每个小镇都值得我们用敬畏之心去对待。小镇的有机更新也需要一群懂得欣赏它、爱它的工匠。

 

以上世纪70 年代日本的小樽市改造为例,原本小樽市是一个破落的煤炭小镇,煤炭产业的发展也淹没了小镇的昔日荣光,小镇美丽的运河逐渐因为污染而变得黯然失色。小樽市为了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决定利用运河里的沙土去填海。而小樽市的运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是小樽市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IP 资源。所幸的是,还有一些当地人懂得运河的价值,他们联合起来成立了小樽市运河保护协会,通过与政府的多年博弈,运河被保存下来。如今,小樽运河已经成为知名的旅游胜地。从这个案例来看,小樽市的市民就是小樽市历史文化IP 的忠实守护者,他们在小樽市运河将要遭到破坏时,能够怀着工匠的激情挺身而出,在小樽市运河吸引了大批旅游者时,又能够以工匠精神复原和创造着小樽市的IP 基因。

 

(五)以IP为产业原点,形成旅游小镇有机更新的产业生态圈

未来的旅游特色小镇一定要构建自己的产业生态圈。在这个产业生态圈里,旅游是主导,IP 是原点。从产业角度来看,IP 是一个产业链的原点要素,围绕着IP 会衍生出一系列的产业环节和新生业态。国际上依靠一个IP而享誉全球的旅游小镇有很多,虽然每个小镇的发展路径不一样,发展的机遇也不同,但是都有一个规律:从I P 开始,逐渐形成I P 为原点的产业生态圈。

 

旅游特色小镇的产业生态圈有两个特点:社区式和包容式。

 

1、社区式的产业生态圈让旅游特色小镇更温暖

社区式产业生态圈的形成是由小镇独特的空间体量决定的,与大城市相比,小镇的空间可以避免大尺度的规划手法,可以将整个空间放在人的尺度里进行灵活规划,可以通过适宜的密度来进行组团式布局,最终将不同产业业态有机融合在具有温度的人性化环境里,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 杂处”状态。

 

2、包容式的产业生态圈让旅游特色小镇更持续

旅游特色小镇的产业生态圈是具有包容性的,并不是规划好了就定型了,而是在规划的过程里留下了充足的未来成长空间,让旅游特色小镇具有一定的生长能力。因为任何产业体系都是有周期的,小镇IP 的诞生发展也是有周期的。小镇产业体系需要升级,小镇IP 也需要迭代。因此,在进行旅游特色小镇的有机更新时要为小镇的未来发展埋好伏笔、留下余地。好比画画,需要留白的艺术。

 

(六)以IP为价值归宿,形成旅游特色小镇有机更新的符号信息簇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旅游特色小镇是一个具有鲜明识别度的符号体系,这个符号体系由不同的接触点组成。这些接触点包括建筑景观、生态景观、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公共设施、交通标识、线上视频、线下活动等等。所有这一切接触点交织起来,就形成了人们对旅游特色小镇的品牌印象。而这里的关键是如何让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形态、不同内涵的接触点能够以最恰当、最艺术的方式交织起来。也就说,各种接触点的交织需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价值归宿,好比各种音符汇成的交响曲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诉求。小镇IP 就是各种接触点的价值归宿所在,每一个接触点在形式表达和内容表达上都要符合IP 的价值,这个价值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从文化价值角度来看,由各种接触点组成的小镇符号体系需要能够表达出小镇IP 的历史文化维度和现代文化维度,需要能够准确传达小镇IP 的文化差异性。

 

从社会价值角度来看,旅游特色小镇的符号体系更新过程需要与时代正能量形成呼应,引导小镇居民和游客形成和谐的居游共享的生活氛围。

 

从商业价值角度来看,旅游特色小镇的符号体系更新过程需要配合小镇的投融资节奏和建设运营节奏,将不同接触点的品牌传播凝聚成品牌价值变现的力量,实现品牌传播价值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以上三个价值满足了,旅游特色小镇的接触点就编织成了完美的小镇符号信息簇,这个符号信息簇在本质上也就是旅游特色小镇的品牌。

 

旅游特色小镇的有机更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就像万事万物的生长一样,有着自身的生命周期规律。中国旅游IP 第一人洪清华一直倡导“IP 重生”的理念,旅游特色小镇的有机更新也是一个IP 重生的过程。如今,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力度非常大,可是很多人对“IP 重生”的理念缺少足够认知和深入理解,未来的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和更新将是一个喜忧参半的过程,唯有以专注、专业的工匠精神去践行“IP 重生”理念,旅游特色小镇才有希望迎来生机。

沪ICP备13011172号-6 Copyright © 2021 KCH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