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21-51212088项目接洽:4001101800 / 13761032326
一夜之间全国掀起了一股特色小镇热潮,而其“旅、居、业”的高度融合特征,尤其让国内旅游业界、旅游规划咨询业界振奋人心。国内从早期的旅游地产圈地运动、新型城镇化直至今天的特色小镇运动,我们看到的是从建造一堆房子到设计一座城到真正构建一个活力社区,这一步步的变化与前进。成功的案例总是走在市场的前端,浙江的特色小镇典范、宋卫平的特色小镇示范已经成为圈内膜拜,“小尺度、块状经济、自身良性循环”等等这些理念,不禁让人想起100 多年前简. 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里反复强调的满足不同时间段里不同到访者需求的活力社区概念,以及活力社区四大要素:“小尺度、混合用途、旧的
建筑( 尊重特色)、一定的密度”。
但无论是雅各布斯的活力社区还是宋卫平的特色小镇或是浙江的特色小镇,仿佛天生为城市人群而生,它们都生存于大城市或大城市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壤之中。也有专家评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特色小镇不可能成功,谈特色小镇更是奢侈的,是好高骛远。那么,在国内大量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贫困地区,特色小镇建设有没有机会?能否成功?如何建设?
奇创机构认为,诚然,经济发达地区在“资本、产业、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是欠发达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对于缓解城乡矛盾、激活农村经济、改善贫困居民生活等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且从旅游的视角突破,无论从国家政策、资金支持还是实施路径上都具有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政策资金支持
2016 年10 月10 日住建部和中国农发行共同印发《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 建村[ 2016] 220 号),特别指出优先支持贫困地区。隔天,10 月11日住建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认定127 个镇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建村[2016]221号)。而在2015 年底,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透露,中国政府将通过创新融资机制,五年投入6000 亿元人民币,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这一系列快又狠的举措目的就是要培育各地特色小镇,激发乡村活力,推动就地城镇化建设,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这对于中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突出的农村问题带来重大利好。以“旅游+”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开发路径,也势必会成为这个大政策利好风口下的大热点。
实施路径探索
一、视角转变,从投资开发到旅游扶贫
经济发达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通过构建“旅、居、业”完整闭环吸引城市人逃离城市溢出消费,的确具有符合经济规律的市场支撑,也具有商业逻辑可行性。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生产条件、生活条件都处于很低端的状态,甚至有些地方跟现代社会是脱节的,特色小镇投资开发难度太大,吸引谁来投资、吸引谁来消费?因此,投资开发的视角、商业逻辑的套路难以适用于贫困地区。换一种视角,特色小镇的核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块状经济体,回归到这一点,以扶贫的方式,实现整个地区的农民收入、生态环境、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让农村的特色小镇成为外出打工人群返乡的期待,吸引更有活力的年轻人回归乡村,构建一个自身良性循环的活力村镇,或许是更适合当地的一种路径。市场上已然也有类似成功路径可循,袁家村与台湾宜兰便是极好的借鉴。
二、有迹可循,基于农村自身的发展理念
台湾宜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还是台湾一个偏远的、穷困的第三级贫穷县。八十年代之始,宜兰县政府制定观光发展整体计划,规划理念核心并不强调如何建设吸引城市游客的景点设施,而是对宜兰自身的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土地利用等做了全面检讨,在此基础上,主要做三件事情。首先,以宜兰厝建筑改造运动为核心的社区营造。宜兰厝,是一项由居民参与、建筑师及学者讨论下,符合乡村居住实际需求、为乡村居民营造的宜居环境,如今宜兰厝成为独具宜兰风情的地景风貌,同时也是独具台湾乡村风情的民宿。其次融合景点功能的公共设施建设,当中包括罗东运动公园、宜兰运动公园、冬山河风景区、武荖坑风景区、苏澳冷泉公园等等,这些设施建设的初衷是提高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最后则是产业观光化发展。宜兰的香格里拉农场被誉为台湾休闲农场的“鼻祖”。宜兰就是这样在为当地人与环境寻找共生发展之路的同时,不经意地开辟了一条游客与居民和谐共生之路。
国内的袁家村也是如此。袁家村开发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让村里人回村留下来,给村里人搞福利,才有了发展旅游的思路。如今袁家村成为全国学习研究和借鉴的案例,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袁家村自始至终都在为当地村民致富思考出路,包括全民股份制的制度设计、农民创业平台的搭建等等,袁家村用产业平台来吸引农民回村、用产业平台调整农民利益、用产业平台捆绑农民,实现家家有生意、人人能就业。通过产业平台帮助农民致富,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理念解决了很多人眼里看来极其复杂的居民调和问题。
三、三位一体,让乡村自乐融融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从扶贫切入,以乡村生活、生产、居住环境的改善为原点,让乡村呈现出自身的活力与魅力,从而成为游客眼中的风景,才是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小镇的发展之路。具体来说,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乡村改造。首先,社区营造,改善居住环境,让乡村充满活力。乡居环境可因地制宜,采取异地扶贫搬迁、在地风貌修缮等多样化理念,在不破坏当地环境的前提下,引进管、煤、无线网络等现代基础设施,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其次,景区带动,改善乡村面貌,让乡村真正美丽。把农村变成大景区,把农地变成风景,把农村公共设施变成景点。最后,构建平台,吸引农民返乡,让乡村有序循环。平台的构建主要基于产业与就业。产业平台的构建目前主要是宜兰和袁家村两种模式,前者是自上而下,基于当地特色产业(农/ 果/ 林等)的产业延伸,延伸至旅游、农副产业等;后者则是自下而上,以发展旅游业为基础,反向带动农副产业、文化产业等,形成一个可持续的产业链。
就业平台的构建重点在于就业创业引导和自组织管理模式。农民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群体,复杂在于每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技能、素质与理解能力的参差不齐,而简单在于农民的想法往往简单朴素。因此,规范引导与自组织管理相结合的平台模式,是一个相对和谐的状态。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土地、户籍、资本运作制度等等城乡之间要素的差异性,仍然是制约农村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欠发达地区特色小镇开发建设更强调政府引导,而非资本进入。然而,欠发达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意义之深远,正如陈向宏所说:这绝非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