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61032326

新闻资讯

News

文旅融合时代的红色旅游创新

2019-11-08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红色旅游尤其如是,必须突出其教育性与公益性。《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就特别指出,红色旅游要凸显教育功能。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显然平铺直叙的展示、讲述已经无法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所接受。

 

一、“中共一大.回到1921”——首条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式红色旅游线路

 

上海作为红色文化重地,在红色文化的保护和教育传承上不仅有丰富的经验,在近年更是紧跟时代,增添了诸多创新元素。中共一大会址开创的“中共一大.回到1921”发现之旅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时代特质。与前往各景点被动地接受语音讲解、图文等信息不同,在这趟旅程中参观者需要利用手机端页面,在现场提示的引导下作为“当事人”接受“任务”,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的展品为线索逐个解开不同的“任务”、“谜团”,以此“经历”相关的历史事件。让游客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历史的“参与者”。让更多年轻人产生了解、感受红色魅力的欲望,并切身体会到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二、一大文创商品——兼具视觉美与实用性的活文物擦亮“一大”品牌

 

中共一大纪念馆为纪念馆的文创商品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开发了三大系列产品——不忘初心系列、树德里系列、馆藏文物系列。作品涵盖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党员纪念册、书签、冰箱贴、石库门U盘、“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徽、手绘版“树德里”笔记本等等。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文创团队将红色文化的思想性、教育性与文创产品的艺术性、实用性相融合,以“让文物活起来”的原则进行研发设计,深入发掘了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原创力和集聚力。使这一系列文创产品的成功研发成为擦亮“中共一大”品牌的必然彰显。以手绘版“树德里”笔记本为例,通过跨界式创新的尝试,利用时下流行的手绘文化为笔记本赋予“网红体质”。文创产品不仅需要兼具视觉美和实用性,而且必须生动地展现背后的革命故事,才能够吸引人们主动地去了解党史、亲近党。

 

三、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沉浸式体验助力红色旅游向品质化转型

 

四行仓库是一座位于上海闸北区南部的仓库建筑。1937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在此与日军展开了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修缮后的四行仓库包括序厅、“血鏖淞沪”、“坚守四行”、“孤军抗争”、“不朽丰碑”及尾厅等六个部分,以各种手法“还原”了八百壮士抗战全貌。以序厅为例,从反映四行孤军誓死保卫祖国的主题场景“遗书明志”为开篇,立即将参观者带入情绪之中。”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淞沪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谢晋元在赴淞沪战场前写给妻子凌维诚的巨幅家信作为展览的序章,展现了以谢晋元为首的“八百壮士”在国难当前之际毁家纾难、舍家为国的家国情怀,而其他400多位官兵写给家人的家书连接形成一座长城,展现出对抗战必胜的坚定决心。

 

四、龙华烈士陵园——利用现代展陈技术将文化、艺术、教育完美融合

 

素有“上海雨花台”之称的龙华烈士陵园,主体建筑由入口广场、园名牌楼、纪念碑、纪念馆、烈士纪念堂和烈士墓地等建筑组成。纪念馆分8个展厅,以1000余件文物和大量照片、图片,展示自鸦片战争以来,战斗和牺牲在上海的200多位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陵园内有全国著名雕塑家塑造的10座大型纪念雕塑和集当代书法大成的龙华烈士诗词碑林。但在老百姓传统观念中,一般不愿去陵园墓地,除了团体组织参观客流量并不理想。为了鼓励人们走近烈士生平,龙华烈士陵园内的龙华烈士纪念馆在改建工程中,不仅采用了大量现代科技来活化英烈事迹,让纪念馆变为博物馆,而且对一些场景进行了柔性处理,例如用音乐与舞蹈等手段来艺术性再现革命烈士为中国革命捐躯的史实,这样就成功吸引了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中共一大会址、四行仓库与龙华烈士纪念馆在红色旅游上各具特色的开发改造,即是红色旅游实现思路破局的成功范例,证明了红色旅游只有变“活”才能变“火”


时代领跑者——上海劳动模范风采展

 

很多人提起外滩14号的上海市总工会大楼,总会笑言,这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里“最年轻的老大楼”。这话确实不假。在一众20世纪初期、甚至是19世纪末期落成的“老大哥”建筑中,外滩14号是鲜有的在上世纪40年代才诞生的大楼,尽管年轻如它,也已经走过了70个春秋。

 

1880年,来自德国的多家银行联合从颠地洋行买下了外滩14号的房产,那是一幢四层楼的德国文艺复兴式建筑,德华银行就此成立。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9年10月,德华银行作为敌产被交通银行接管,交通银行便也顺理成章地迁入了外滩14号的大楼。当时凡涉及道路、邮电、航运的金融服务,均由交通银行办理,因此银行业务日益增长,很快就产生了重建大楼的需要。然而,这一计划却因为抗战而一再延迟,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得以实施。于是,1948年竣工的原交通银行大楼,就这样成为了解放前外滩区域建造的最后一座大楼。

 

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这栋大楼的是匈牙利建筑师鸿达,他是当年上海滩热门的外国建筑师,新新百货和国泰电影院就是出自他的手笔。鸿达的职场生涯,与同为在沪打拼的东欧老乡邬达克有不少相似之处。一战后,外滩建筑群经历了新一轮的翻造,在欧美风行一时的装饰艺术风格开始渐渐流行,在鸿达设计外滩14号大楼的时候,也同样看得出这种几何化风格的鲜明印记——大楼的立面强调垂直的竖线条构图,中轴对称,顶部加高两层作塔状造型,装饰相当简洁。底层及入口用黑色大理石饰面,其余墙面都以白水泥粉刷。虽然简素其外,但鸿达的设计其实有着精美的内里,细细品味,一点也不简单。

 

面向外滩的前厅,大门原为转门,入内是彩纹人造大理石过道,边上是两道极富设计感的楼梯,紫铜扶手勾勒出美好的弧度,与大门的铜艺默契呼应。厅内有每排九根、统共4排的大理石柱。二楼同样设有一个大厅,电梯设在楼厅的一侧;三层以上的楼层,虽然层高不算太高,但光线却处理得很好。再加上发电机、空气调节机等当时先进的设备,使得整幢大楼的内部设计在强调实用性、功能性的同时,也有相当耐看的细节质感。大楼建成之后没有几年,交通银行将总部迁回北京。自1951年起,上海市总工会开始在外滩14号办公,大楼也因此更名为上海市总工会大楼,一直延续至今。

 

近期,我们在总工会大楼开启了一场“时代领跑者——上海劳动模范风采展”。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上海工人阶级勇立潮头,奋发有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马当先、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到面向新时代的奋楫争先、追求卓越,书写了一部部气势如虹的动人华章,诞生了一批批令人景仰的劳动模范。“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体现,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时代领跑者——上海劳动模范风采展”在上海市总工会这栋已有70年历史的建筑里对外开放,旨在进一步弘扬劳动模范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凝聚起千百万职工拼搏进取的磅礴力量,为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打造“全球卓越城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沪ICP备13011172号-6 Copyright © 2021 KCH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