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21-51212088项目接洽:4001101800 / 13761032326

新闻资讯

News

从历史视角看文旅融合

2019-11-08

旅游研究40年,我们所有的旅游专家 都 有这份情结,努力帮助旅游的发 展,努力呼吁,在鼓劲。什么原因?因为旅 游是新兴产业,所以我们讨论了40年的功 能地位作用等等,这话都说烦了。当时我就 感觉一个问题,旅游专家里边批判的声音太 少,这只是因为一个新兴产业的问题吗?恐 怕不是。如果讲新兴产业,房地产才20年, 旅游都40年了。实际上这里边从行政的角 度来说,始终有一个误区,对旅游只能说好, 不能批评。反正我在局里的时候几次开会都 说这个问题,只要你谈旅游有问题,马上领 导都急,我说不对,我们看看其他部门,比 如房地产业,用自己的产业规模、及存在的 问题来影响地方政府,而我们老是求政策。 这是从行政角度来说,从学术角度来说,也 总是觉得新行业不容易,我们少说点批评的 话,这样就使旅游学界缺少批判思维,也缺 少批评的声音。严格地说,叫旅游学术界顺 着政府说话,没有给出更加科学的引导。

 

从行政合并而言,文旅融合是一种偶 然,如果去年的时候旅游和交通部合并,我 们今天得讨论交旅融合。如果和商务部合 并,我们得考虑讨论商旅融合。实际上从逻 辑上来看,尤其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最 好的格局是交旅融合。一个交通部,下边四 个总局,铁路总局、民航总局、公路总局、 旅游总局,何其雄壮。可是机构变迁有决策 者的认知,也有部门权力的调整。如果是其 他格局,我们是不是要强化其他融合?一年 多以来,文旅融合的题目反复被提及,说的 没有新意,说的我都不愿说了,但是,还得 说这是一个趋势。当然,从历史的视角来说 都是一种必然,一是文化资源的普遍性,二 是早期的重要性,三是融合的普适性。所以 说这是个老现象新认知。我在1987年的时 候写了三篇文章,一篇文章叫《旅游文化与 文化旅游》,一篇文章叫《旅游文化的特点》, 还有一篇叫《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倾斜与文化 障碍》。我那时还是做学问的,因为当时在 社科院,写这三篇文章,我读了四十几本书。 最近又搞一本书,我就翻了翻这三篇文章, 我觉得到今天文章观点不过时,都可用,所 以我就把这三篇文章又端到这个书里了。但 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必要扯得那么过 分。实际上过分强调文与旅融合影响旅游, 就会使其他资源的利用淡化。因为说到底, 一套文化资源,一套自然资源,再加上各个 方面的设施的利用,如果淡化,对旅游发展 是不利的。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文旅融合,前期 叫产品融合,这是供给主体。80年代的时 候,国家旅游局投了三个3000万以上的项 目,那时候3000万是大钱,第一个北京 的慕田峪长城开发,第二个南京的秦淮河, 第三个西安的第一历史博物馆。那时候国家 旅游局,真是勒着裤腰带,弄了这么点钱, 都投在文化项目上,为什么?因为外国旅游者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是文化资源。所以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国品牌,以故宫和兵马俑为代表。也就是说从旅游发展第一天就文旅融合,还用今天来说吗?今天叫追认。今天说文旅融合,是机构改革,这是一个行政融合,构建一个平台,经过一年运作,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所以现在,文化旅游部成立,各个省都成立了相关机构,现在各个市正在建,差不多就是这一两个月,都完成了。形成三种格局,一种是按照中央的模式,文化和旅游局或者文化和旅游厅,第二种就是自己开先例。西藏旅游发展厅,我就问怎么不和文化合并,一是西藏文化太复杂,二是西藏除了旅游还有什么产业,所以必须突出地位。第二个特殊的就是海南, 叫旅游文化广播体育厅,旅游在前。第三种模式就是后边加一堆零碎,这是大部门的运作。现在各个地市级基本上差不多这两个月就完成了。所以行政机构的文旅融合已经完成了。至于说思想上怎么融合,人事上怎么融合,是工作问题。所以机构调整,只是一个政府层面的问题融合。所以提出这么一堆融合,六个融合,然后又说达到真融合深融合。这六个融合有些是政府部门自己的事,理念融合,职能融合,对外融合、港澳台等工作也基本上是政府层面,但是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这个不是政府能说了算的事。为什么提真融合深融合, 就表明在现实中普遍存在着假融合浅融合。我读文件的方式从来都是反读,只要强调的一定是现在不足的,一定是存在问题的。多数是机关工作的要求,产业和市场融合,不是工作要求能达到,这是有市场规律的,违背规律,再怎么强调也不行。

 

新融合不同,我认为从2019 年开始进入新融合,这是体验融合,全面融合,最终是生活融合、幸福融合,贯穿始终是发展融合。我最近有一段话在网上传的厉害,大家没太听明白,我今天解释一下。因为我这一年有一个工作感受,接触文化专家多了,和文化专家的共同点多了。原来我参加文化部门的会议,每次我都是少数派,甚至是非常孤立,舌战群儒,每次都如此。有一次很厉害,200 多人的会,叫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我提要求发言半小时,你们200 多个人一头,我一个人一头,不给我点时间说话, 能行吗?结果那一天我发言之后举手如林, 都在批评我。我就说一句话,你们知道盐拿到哪咸醋打哪酸吗?你们知道老百姓要吃饭吗?这就是当年毛主席批评王明这些人,崽卖爷田心不痛,不知道人要吃饭,实际上就是这个格局。可是这一年多以来,我感觉大变,因为文化旅游合并,文化专家想旅游的事,实际上想旅游的事就是想产业的事,是要想市场的事,我就发现共同语言非常多。我今年又参加了中国文化遗产大会,大会上我说了一番话,后来专家们公认,魏老师说最好,最接地气。之所以他们能认同,我就是说文化部门的这些人,包括这些专家们, 只要他们认识到市场,这张纸捅破了,他们的注释完全不同。最典型的就是单院长,到现在也不认同,说故宫从来没有旅游者这一说,从来就是参观者。所以几十年的故宫就是参观者,1500 万,那是个说法问题。但是只要他们认识转化,从文化到旅游就是一张纸。而我们旅游到文化,一座山,缺乏学问。所以在新融合的格局之下,旅游要翻山, 这是个历史性的任务。不光是翻文化这座山, 比如说谈自然资源,马上就涉及到地质植物地貌,气候环境生态一系列的山。我们不翻这种山,人家就一句话,旅游没学问。旅游是不是科学,首先要追求学,才能达到科学。“旅游+”,加任何一个领域都要翻山,否则旅游就浅薄。旅游就不成学。而现在就这个问题,如果过分强调文旅融合,其他领域怎么办?没用了。旅游就是一个根本性的特点, 综合性。这种综合性抓住了好多事情,就涉及到全面融合的问题。这是我的基本看法。

 

所以,40 年中国旅游发展过程始终是文化和旅游相伴相成的过程,即使是自然景区也在努力突出文化特色。1986 年就讨论这个问题,旅游是文化还是经济?当时于光远先生说了一句话,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也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后来我请教孙尚清先生,怎么看?光远车轱辘话,可以来回说,他就说我要区分阶段看。这是1986 年,他说30 年之内旅游恐怕是经济—文化产业。30 年之后可能是文化— 经济事业。现在33 年了,我还是认同孙先生的结论。所以这就涉及到产业化事业化的问题。文化产业化大势所趋。所以文旅融合不是我们老说旅游怎么融文,也有文化融旅的问题。我们这种说法又是一个弱势学科的弱势说法。一方面,旅游是文化市场化的基础,文化旅游成为文化产业,旅游文化创造旅游新格局。所以这就有文化产业化, 文化怎么主动来靠旅游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旅游事业化水到渠成。刚才说的孙先生的看法,现在时机到了。所以我们讲旅游要讲什么?民生事业,社会事业。要突出公共性,就需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可是在旅游事业化方面,我的观点很多人不赞同, 说现在还不是时候,我说正是时候。我们把旅游当成一种国民福利来看待,那就需要政策,为什么强调,因为旅游是事业了,不光是强调产业的一面,比如很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得政府掏钱。可是我们过于强调产业,政府就说自己养自己。历史上有过这种事情,一开始强调旅游挣钱,所以中央就定了一个以旅游养旅游。后来发现我们的认识太差了,旅游那么大把投资需要,靠自己是养不起的。所以那时候又反过来说,然后又强化产业。今天旅游的产业仍然需要强化, 但是要重新提出旅游事业化,现在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梳理一下,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文化产业化和旅游事业化,经济产业与社会事业,这是新时代新定位新要求,也是文旅融合的新任务。所以,我觉得要两头靠。文化要多讲产业化,旅游要开始强调事业化。尤其是旅游专家围绕旅游事业化,可以做一篇新文章和大文章。旅游促进文化产业化,文化转换旅游事业化,这是我们讲融合的深层次关系。这就是文旅新融合,文化与市场的旅游,美好的追求与事业的旅游。因为现在强调文旅融合,文化专家觉得很牛了,上来就是无价之宝,我就不赞成这个观点。只要是宝就得有价,否则就不叫宝。因为宝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价,动不动就无价之宝,做旅游没的做,什么东西都是无价之宝,哪一样东西不是无价之宝, 地上一个砖头都是无价之宝。要这么泛文化泛价值泛宝,这么说下来,旅游就别做。所以我就说文化侧重市场化,适应需求,提升品位。旅游要避免低俗化,研究挖掘深化与衔接。现在不光是旅游提速,城市建设普遍提速,什么文化特色小镇,普遍提速, 但是普遍同质化。这些都是民脂民膏,北京也挥霍了不少。但是专家没辙,也就说一说而已。所以我每次参加特色小镇的论坛,都是批评,而且可以理直气壮地批评。但是反过来讲,对旅游我始终没有理直气壮地批评过,我说过一些不同意见,但是这种理直气壮的批评没有。为什么?一说就是我们这份情结,我觉得这恐怕是旅游学科发展的一种误导,也是我们的一个误区。科学求真,所以现在确实是问题,这样的话就需要研究一些新的事情。雒部长提的四句话我很赞成, 但是我理解,宜融则融主要是在项目,任何项目都有文化性,但是不必牵强,有主有辅。珠穆朗玛峰我们也得宜融则融,融什么?那就是世界高峰。当然要勉强扯的话可以扯一堆,这有意义吗?能融尽融主要是在行业, 包括事业和产业。所以我文化强调产业化, 旅游开始重新强调事业化。以文促旅,不仅是资源性的促进,更是主导性的促进。以旅彰文是功能性的体现。因为在当代的信息环境和市场条件下,旅游容易形成更大的关注度,也能彰显文化价值,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融合。

 

我的基本看法就是这些看法,好像不必说的那么神乎其神。不就文旅融合吗?男欢女爱,到火候,咱们结婚吧,而这次是拉郎配,谁都不知道,没征求任何意见,大家都觉得很突然。但是既然结了婚了,就好好过日子,把日子过好,你做你的贡献,我做我的贡献,建设一个幸福家庭,形成一种和谐生活,不好吗?




沪ICP备13011172号-6 Copyright © 2021 KCH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