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机电话:021-51212088项目接洽:4001101800 / 13761032326

新闻资讯

News

上海市2019年文旅融合的新举措

2019-11-08

自国家文旅部提出文化和旅游“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之后,各省市自治区各自都展开了哪些尝试? 各地文旅厅长局长们,对文旅融合又有了哪些新认识、新观点?这不但是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尝试, 更是各地亟需参考借鉴的重要案例。 《景界》编辑部就此联系了上海市文旅局、浙江省文旅厅、江西省文旅厅,将上海市、浙江省、江西 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最新思路、最新观点、最新举措与大家分享。

 

 

上海市 2019 年文旅融合的新举措

 

 

一、“百万市民看上海——看大戏,游上海”,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3 月30日,上海文旅业年度首个重磅发布——“百万市民看上海——看大戏,游 上海”启动仪式在沪举行。

活动过程中,向广大市民游客发布了深度感受上海发展成果的4个主题40条线路, 串起了上海16个区的特色资源。四大主题分别为“看大戏,品美食,游上海”、“游浦 江两岸,看上海新颜”、“追寻城市秘境,寻找上海春天”、“各区节庆活动”。这些线路 经过精心策划,既满足了徒步、骑行的爱好者,又提供了适合地铁出行的选择,行程上 也有半日游、一日游、两日游等多种设计。更重要的是,通过精确提炼海派文化元素, 与旅游线路有机融合,产生了全新的“化学反应”,开启了年度文旅融合的大戏。

为加快推进人民广场剧场群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11月,上海市委宣传部、黄 浦区委区政府联合发布了“演艺大世界——人民广场剧场群”并推动成立演艺大世界联 盟。以人民广场为中心点出发,无论朝哪个方向走,几乎每过一条马路,就能走进一座 艺术殿堂。在环人民广场1.5平方公里区域内,上海大剧院、凯迪拉克 . 上海音乐厅、 天蟾逸夫舞台、人民大舞台、中国大戏院、上海大世界等21个剧场和展演空间构成了 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让游客能在徜徉海派文化的同时,欣赏到来自全 球风格迥异的精彩节目。四至五月,“演艺大世界”携手19家演出场馆为市民、游客 带来91部演出剧目,其中亚洲首演3部,中国首演7部,涉及音乐剧、话剧、儿童剧、 音乐会、高清放映等丰富多彩的演出类型。

同时,“建筑可阅读”深入开展。一直以来, 上海这座城市都有着“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 这些建筑是上海的标志,记载着城市的历史,支 撑着城市的未来,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目 前,上海的584幢建筑已经设置二维码,游客可 身临其境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今年,市文化和 旅游局将逐步扩大“建筑可阅读”的可参观资源, 进一步提升讲解导览服务,在即将到来的中国旅 游日、国家博物馆日等特殊纪念日推进全天开放 历史建筑,让更多的市民游客走进建筑。

 

二、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一次文旅融合的新实践

 

6 月2日,为期14天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在上海圆满落幕,来自全国的近万名艺术工作者 给上海市带来了上百场演出,观大展、看大戏、游 上海精彩纷呈。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群在致辞 中总结说:“十二艺节预定目标全部完成,有的还 超额完成,不仅十万市民进了剧场,百万观众在 现场,而且上亿人次在线上观赏了十二艺节,使 艺术节真正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盛大节日。”

据统计,本届艺术节除了吸引10万人次进剧 院观看演出外,近8万人次在公共场所观看了惠 民公益展演,5万多人次参观演艺及文创博览会, 仅 10天就有近6万人次参观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这个展还将持续三个月;1亿 多人次在线上关注和欣赏艺术节剧目,参与人数、 社会关注程度均创下了历史之最。特别是网络直 播首次全流程介入艺术节,31台剧目18次移动 端直播点击量近1420万人次,22场全剧网络直 播点击量5270余万人次,直播总点击量近6700 万人次。“云上群星奖”专题总访问量4428.5万 人次。

 

(一)新尝试

本届艺术节另一大亮点,就是将文创产品首 次纳入了艺术节期间举办的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 会,不少文创产品成为“爆款”旅游纪念品,博览 会短短4天吸引到5万多人次参观,文创产品现 场销售及签约额达3400多万元。这是近年来全 国 31个省、区、市的文创旅游纪念品开发工作成 果的首次集中亮相,吸引了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 角地区专业人士和民众蜂拥而至。文创产品的现 场售卖,使广大市民游客有机会将“艺术节”带 回家,让艺术之美真正走进百姓生活。各地经销 商普遍惊叹,原计划4天的货物一天就销售一空, 必须马上补货。火爆的场面也让众多参展机构看 到了文创产业的广阔前景,极大增强了旅游纪念 品行业的发展信心。

十二艺节的举办,让上海整座城市宛如一座开放型剧院、开放型美术馆。上海市 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于秀芬说:“今年,我们以十二艺节为契机,全力实施打造‘2019上 海城市文化客厅’战略,让市民和游客能够在‘艺术商圈’、 ‘地铁音乐角’、‘机场美术 馆’等一个个城市文化客厅里零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艺术节期间,地铁2号线开通 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地铁专列”;浦东和虹桥机场的展示长廊、各主要地铁站都展 现了十二艺节风采;上海木偶剧团携参演剧目《最后一头战象》的象偶走进商圈,与市 民游客亲密互动;群星奖作品走进上海地铁,为城市公共空间营造艺术氛围,让艺术 节的魅力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外滩22号等10多家演艺新空间陆续开放,特别是 目前上海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演艺大世界”的上海大剧院、上海文化广 场、大世界等成为艺术节演出的主要承载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新收获

为了推动文旅融合全面落地,上海市文旅局发布了40条文旅融合的精品线路。其 中,直接与十二艺节相关的线路有9条,这些线路既满足了徒步、骑行爱好者的需求, 又为地铁出行者提供了选择,行程上也有半日游、一日游、两日游的多种设计,将艺术 元素与旅游线路有机融合,提供了优质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还推出了一批优惠的文 化和旅游产品,公布了79个“沪上休闲好去处”。

于秀芬表示,市民游客白天可观演观展、游览沪上美景,感受郊区的野趣和工业 制造的魅力,晚上可观赏精彩演出。城市与艺术水乳交融,景点浸润艺术气息,产生了 全新的“化学反应”,使人民群众体验到了文旅融合的魅力。

“看大戏,游上海”也让上海旅游企业发现了打造新产品的机会。上海春秋旅游围 绕“看戏”做文章,为艺术节量身打造了五大“+剧目”的游览线路,分别是城市观光车 + 剧目、探访名人+剧目、上海美食+剧目、博物馆游览+剧目、酒店套餐+剧目,其 中既有围绕食宿等刚需所做的产品结合,也有围绕人文艺术、都市游览所做的特别策划。 最具特色的是结合春秋自身的航旅特色推出了以航天航空为主线的“上海交大钱学森图 书馆航天板块参观+剧目《追梦云天》”的一日游产品,通过游览与剧目之间的关联性, 为市民游客创造完整的文旅体验,打造白天一次游览夜间一台好戏的旅游消费新方式。

 

三、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千项非遗活动进社区,百处文物建筑免费开放

 

上海在今年“遗产日”的非遗活动主题为“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提出的口号是“见人见物见生活”、“ 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 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 、“非遗保护,你我同行”,将围绕“非遗在社区”及文旅融合主题,举办超千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一)100处文物建筑免费开放

在遗产日当天,上海100 处文物建筑将对公众免费开放一天,新增开放文物建筑包括修道院公寓(衡复风貌馆)、杨浦区旧上海市图书馆、静安新业坊。其中,修道院公寓建筑建成至今已有80 多年,将成为新的文化展示空间;韬奋故居、上海宋庆龄故居、夏衍故居近日完成修缮工作,也在“遗产日”期间重新对外开放。市文物局还对建筑文保标牌进行了更新,游客能够扫二维码了解历史背景,观看视频介绍等了解文物前世今生。目前,全市已完成2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更新工作。

 

(二)千项活动展示“非遗进社区”

自2017 年文化和旅游部在上海启动国家试点工作以来,上海“非遗在社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现已形成了以16 个区、219 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并延伸拓展至居村文化活动室、学校、商圈等公共空间的传承传播网络;同时培育了一批社会传承人群,形成以首批363 名签约传承人和广大社区群众为主体的基层社区传承队伍。

今年“ 非遗日”主会场活动将于6 月8 日一早在上海大世界开启,上海京、昆、越、沪、淮五大剧种的非遗传承人和来自社区的戏曲爱好者们共同用“戏曲快闪”的方式, 让观众领略传统戏曲的魅力。同天,主舞台还将迎来精彩的非遗戏曲、器乐及舞蹈, 浦东派琵琶艺术市级传承人周丽娟及其学生的琵琶合奏《龙船》、金山区廊下镇文体中心带来的市级非遗项目“打莲湘”、京剧社区爱好者李健的京剧彩唱《天女散花》等, 将共同展示“非遗在社区”的工作成果。值得一提的是,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携手杨浦、嘉定、浦东、徐汇、静安、奉贤等区推出的“ 非遗戏曲荟”活动已拉开帷幕,京、昆、越、沪、淮、评弹等剧种的经典剧目将走进商圈、校园及楼宇。

“见人见物见生活”——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展同天亮相上海大世界3 楼展厅。展品共计150 件(套),重点展示近年来本市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与精准扶贫、传统工艺振兴、非遗文旅融合3 个领域的实践成果。展览还将为一大批已经产品化的项目设销售区域,推进非遗文创产品的展示销售。

主会场之外,“非遗在社区”大展示活动在市各类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各区、街镇、居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学校、商圈、园区等公共空间同步展开,非遗展览、展示、展演、互动、体验、讲座、培训等活动总量预计达到1000 场次。

“遗产日”当天,由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策划的《海派百工》微纪录片(第一季) 正式开播。“海派百工”系列微纪录片制作与传播项目,针对上海现有的传统美术和技艺类非遗项目,计划在两年内拍摄120 部、每部5 分钟、以8K 超高清形式呈现的微纪录片,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此次率先推出60 部微纪录片。未来,还将推出“海派百工AR 数字艺术巡回展”,将60 部微纪录片上传至“ 云端”。观众只需用手机扫描展览图片,即可将传承人、非遗技艺的静态图像转化为有音乐、文字与旁白的动态短视频,“趣味” 体验传统文化。

 

(三)40条“文化味”旅游线路正式发布

文旅融合是今年“遗产日”一大看点。结合“百万市民看上海”主题活动,围绕“看大戏. 游上海”,40 条充满文化味的旅游专线将在活动当天正式发布。

市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40 条线路涵盖了上海16 个区,分为“生动非遗”、“红色追忆”、“ 文化体验”、“ 精彩消夏”、“ 经典建筑”五大主题。“线路经过精心策划,重点关注了非遗文化、红色旅游、时令活动等方面,行程上也有半日游、一日游、两日游多种设计,满足市民游客多方面出游需求。”

怎样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游客打卡的景点?上海非遗文化中心精心提炼上海非遗文化元素,与旅游线路有机融合,设计了12 条“生动非遗之旅”。 “漫步城厢——都市里的非遗” 、“ 上海味道——舌尖上的非遗” 、“亲子研学——课本外的非遗” 、“古镇巷陌——水乡间的非遗”和“江南风情——记忆中的非遗”等,将为市民游客提供传统美学体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百年历史愚园路、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路易艾黎故居、《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等组成了一条完整的红色旅游路线,带领游客探访上海的红色基因。一大批中共精英人物在杨浦参加和领导革命斗争,那些标志性的纪念地和旧居值得再次探访;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则作为展示苏州河历史变迁、治理工程的平台,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

“遗产日”期间,百处文物建筑将对公众免费开放。其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等11 处文物建筑平时为收费开放,仅在“遗产日”免费开放,清心堂等9 处文物建筑原本6 月8 日当天不开放,为“遗产日”专门开放。

此外,上海非遗美食地图将正式推出,地图精选列入国家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40 种上海美食,便于市民寻访上海味道。




沪ICP备13011172号-6 Copyright © 2021 KCHA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