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背景解读

我国发展历程

逐步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

概念提出阶段
地方局部探索

1984,台湾省建立第一个国家公园命名的保护区,即“垦丁国家公园”;

1988,国务院批准划入“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有关地域为中国大陆地区的第一个“国家公园”;

2007.6,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通过地方立法,“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地带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正式挂牌;

2008.10,首个由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批准建设的中国国家公园试点单位“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成立;

2009,台湾省颁布《国家公园法》。

体制引入阶段
顶层体制设计

201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

2014.3,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和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经国家环保部和旅游局批准,成为首批两个国家公园试点县之一;

2015, 《浙江仙居国家公园建设规划》评审通过,成为中国大陆最官方的“国家公园”;

2015.1,关于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通知》明确九个试点区,强调保护为主、全民公益性优先;

2015.5,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提出在9个省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发改委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旅游局、文物局、海洋局、法制办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2015.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实行分级、统一管理,目的是保护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

实质推进阶段
全国试点建设
2015.11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设” 提出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设立统一规范的试验区;

2016.3,“十三五纲要规划”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2017.7,“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七次会议” 提出构建以国家公园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2017.9,10处国家公园试点正式公布,中央同时推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定位国家公园产品应为“游憩产品”;

2017.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推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时代背景分析

概念提出阶段

“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概念多元混合和部门分治管理问题逐步显露,“三江并流国家公园、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 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自下而上率先试点,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体制机制配套,而有名无实。

体制引入阶段

中国走到了真正“全球开放”的新时代,已经到了超越“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等既定概念的破解与分解的时代,进入国家公园新概念体系全面重构的时代。“自然与文化资源供应不足,可持续旅游消费需求剧增”,迫切要求创立规范化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实质推进阶段

中国正步入“两个一百年”的民族复兴关键期,中央顶层第一次将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公园体制关联在一起,是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和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的政治承 诺,是为了建设让人民广泛认可、真正受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公园体系。

体制政策解读

政策提出背景

国家公园体制是新常态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里程碑式探索,也是立足旅游业改革创新发展路径的重要举措

渐露弊端  空间交叉重叠,管理权属分散

我国现存的自然保护体系出现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空缺;

自然保护体系管理不顺畅,导致各类保护地分类分级混乱、空间交叉重叠、管理权属分散而带来的保护格局破碎化、管理体系碎片化等问题;

适应发展  保护自然为前提,扶贫利民

国家公园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并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原真性,并能世代传承下去;

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满足公众对环境教育、游憩体验的需求;

与扶贫结合起来,使周边社区群众从中受益;

政策初衷  优化国土,生态教育

保护与众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

优化国土空间

为国民游憩与教育提供生态场所

政策目的  保存保护,资源考察,旅游可持续

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保存与保护

资源环境的考察与研究

旅游观光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机遇  地方优势叠加国际品牌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优化国土空间

旅游切入、梳理清楚国家公园大区域运营中的经济问题

完善补偿制度、促进乡村旅游扶贫富民

发展特色文化等相关产业

重视爱国教育与坏境教育,传承国家精神,传播地域品牌

政策趋势  全民共有共建共享

统一事权,分级管理

全民公益性优先,“共有、共建、共享”

完善国家公园体系 (根据不同的类型定位国家公园:自然型、人文型等)

整合多要素资源,保护地生态、生产、生活兼具,从而上升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

建立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绩效考核评估制度

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完善法律制度

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

10大方面,编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的国家公园保护规划体系

完整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永久性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所有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持,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中央编办、文化和旅游部、环保局、……

稳定的资金投入体系

解决由地方投入为主的问题,形成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

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

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解决跨部门管理的问题,形成高效统一的管理体系;

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法制办、林业局、公安局、国土部、住建部、农业部、……

完善的科研检测体系

瞄准国家公园自身资源与管理发展的科研项目设置;

服务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并搭建国际科研平台;

文化和旅游部、环保局、海洋局、林业局、农业部、……

配套的法律体系

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完善的国家公园法律法规;

制定与国家公园相适应相匹配的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实现“一园一法”;

法制办、中央编办、……

人才保障体系

以中央编制为主,配备负责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的人员,以确保国家公园公益性的实现;

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

科技服务体系

整合现有国家公园优秀的研究团队和建设团队,建立国家公园研究服务机构,加快国家公园体制研究步伐;

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

有效的监督体系

构建以职能部门相互协作,以及社区居民与公众积极参与的监督体系;

文化和旅游部、法制办、……

公众参与体系

横向协作,多方参与,完善志愿者服务队伍。在体验国家公园自然之美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怀,增强环境意识;

文化和旅游部

特许经营制度

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在游憩展示区适当建立游憩设施,使公众充分享受自然保护的成果。

文化和旅游部、国土部、法制办、住建部、……

科学界定国家公园内涵

总体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机制,健全法治保障,强化监督管理,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关键词:

生态保护、国家所有、全民共享

主要目标

建成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国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

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

五大坚持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持世代传承、坚持国家代表性、坚持国家所有、坚持国民公益性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国家代表、国民公益

国家公园规划重点

明确国家公园定位

最极致、最原生“自然之美”
原真性、完整性保护
集户外教育、环境教育、遗产解说的公共产品向公众开放

规划重点:

自然之美、公共产品

户外教育、环境教育、遗产解说

明确国家公园空间布局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代表性、面积适宜性和管理可行性明确国家公园准入条件
确保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具有国家代表性、典型性
确保面积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的完整性
确保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占主体地位,管理上具有可行性
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划定单个国家公园范围
国家公园建立后,在相关区域内一律不再保留或设立其他自然保护地类型

空间布局:

资源代表性、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五大坚持

改革分头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的体制
对我国现行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效能进行评估,逐步改革按照资源类型分类设置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科学的分类标准,理清各类自然保护地关系,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进一步研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

保护地体系:

科学分类,分头设置

建立统一事权、分级管理体制

建立统一管理机构
分级行使所有权
构建协同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管理体制:

统一事权、分级管理

建立资金保障制度

建立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
构建高效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资金保障制度:

财政投入为主、资金使用管理

构建社区协调发展制度

构建社区共管机制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保护地体系:

科学分类,分头设置

一个前提

始终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四大统筹

  • 统筹地理区域
  • 统筹经营体系
  • 统筹体制机制
  • 统筹规范规划

双轮驱动

  • 创新驱动
    (经营制度、投资渠道)
  • 合作驱动
    (国际组织、国际经验研究、民间机构与智库)

多方参与

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到保护和管理中的积极性

最新发展趋势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体制变化对国家公园的利好

林业系统主管部门的行政级别,1998 年从林业部降为副部级的国家林业局,至今已 20 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之前所熟稔的 “ 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 ”,将逐步调整,将由更完整,更有代表性的国家公园体系所统领。

新的国家公园与以往的自然保护区相比,突出特点可以称为 " 大一统 "。

“ 大 ” 容易理解。说明典型性和代表性更强,生态系统就更完整。就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标准来说,就是面积小,导致生态系统不够完整,生境破碎、割裂,孤岛化严重。

" 一统 ",一是在 " 名 " 上,要以 " 国家公园 " 的体系,整体上定义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二是在 " 实 " 上,实现集中统一的管理。

在已有的试点中,例子很多,比如浙江钱江源、福建武夷山等国家公园试点,最明显的特点就是 " 大 ",直接合并了之前的多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 大 ",至于 " 一统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说得也很清楚,"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研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 ",并 " 明确了未来统一管理的方向,建立统一管理机构……由一个部门统一行使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责。"

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是林业部门此前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现在正式归属到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从概念体系上,包括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约十余种保护地类型,将实现由自然资源部统一管理。国家公园管理体系成为最高层级的保护地管理体系。

“尾大不掉、多头管理” 是长期以来自然保护地管理上被诟病最多的地方。从概念体系上,包括自然保护区在内,各种自然保护地名目确实很多。从管理体系上,更是地域分割、部门分治,对于许多保护地而言,每挂一块新牌子,意味着又多了一位 " 婆婆 "," 九龙治水 ",丝毫不夸张。

按《总体方案》,国家公园设立后整合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履行国家公园范围内的生态保护、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特许经营管理、社会参与管理、宣传推介等职责,负责协调与当地政府及周边社区关系。可根据实际需要,授权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履行国家公园范围内必要的资源环境综合执法职责。" 由一个部门统一行使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责 ",而且 " 国家公园建立后,在相关区域内一律不再保留或设立其他自然保护地类型 "。

多年来,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一直试图将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都置于一个至少是广义的 “ 自然保护区 ” 概念之下。也就是说,之前,是 “ 自然保护区 ” 努力 “ 一统 ”,今后,是 “ 国家公园 ”“ 一统 ”,成为最主要的也更高层级的保护地类型。

对国家公园规划而言,保护规划体系可以有一个统一的部门抓,更利于资源统筹,规划和实施。国家公园同时具有所有权和管理权。解决了困扰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根本问题。

新的国家公园体制,触及了极为重要的两 “ 权 ”:一是所有权,二是管理权。

所有权,按照《总体方案》," 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分级行使。其中,部分国家公园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其他的委托省级政府代理行使。条件成熟时,逐步过渡到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 同时," 按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国家公园可作为独立自然资源登记单元,依法对区域内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

管理权,包括 " 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地方政府根据需要配合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省级政府代理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中央政府要履行应有事权,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国家公园所在地方政府行使辖区(包括国家公园)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协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等职责。"

简单地理解,由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 " 集中向上 ",相当于把国家公园,至少大的国家公园,变成了一个 " 生态特区 "。这是此次改革的实质变化。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根本问题。

总结

概念:

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通过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达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向游客提供旅游、科研、教育、娱乐的场所。

国家公园体制:国家公园体制与国家公园是两个概念。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不但是建立国家公园实体,而且是以整合建立国家公园为改革抓手,完善自然保护管理机制。

根本目的:

解决旅游资源保护中的最主要矛盾——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对旅游业的影响:

国家公园作为新兴的核心旅游资源品牌,将在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塑造中发挥主导作用。

以大尺度整体性保护为核心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对旅游资源利用方式、旅游者游览方式都将带来显著的影响。

国家公园管理制度的实施会对各地方的旅游产业增长方式和旅游管理体制产生各方面的影响。

十大试点研究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为加快构建国家公园体制,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借鉴国际有益做法,立足我国国情制定

类型 筛选要求
面积 达到一定规模,可以满足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需求
分布 区域相对集中,边界清晰,土地类型适宜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国有土地、林地面积应达到一定比例等
资源 具备国家代表性的资源和独特景观
潜力 要有可操作性,地方政府要有积极性
典型 试点解决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要有可推广可复制的可能性,保护问题比较突出的区域,可作为重点选择的对象
五项内容 试点内容
保护 将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试点工作要最大限度服务于和服从于保护
整合 要结合实际,对现有各类保护地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整合,明确管理机构,整合管理资源,实行统一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探索跨行政区管理的有效途径
改革 要结合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确定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各自的产权结构,合理分割并保护所有权、管理权、特许经营权等
创新 要创新经营管理。试点区管理机构要积极探索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投入机制
民生 要妥善处理好试点区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以生态保护促进民生改善。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试点区的规划、保护、管理、运行等要积极吸收周边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
指标 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规划面积 4个规划面积在50-1000k㎡ ,3个规划面积在1000-2000 k㎡,2个规划面积在10000-30000k㎡,仅一个规划面积在10万k㎡以上 (面积最小的为长城国家公园60 k㎡,面积最大的为三江源国家公园12.3万k㎡)
核心资源类型 5个以山水生态资源为核心,2个以珍稀物种为核心,1个以水源保护为核心,1个以文物保护为核心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范围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
创新体制机制 管理机构: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
明确权责:自然资源所有权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试点期间委托青海省政府代行; 管理职责划入管理局;
管理运行:“编随职走,人随事走”;
协调职责:管理局通过综合规划、综合管理、综合执法对自然资源资产实行一体化、集中高效统一的管理和更严格规范的生态保护;探索职能统一高效的大部门体制;
社会参与,完善志愿者服务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坚持开放建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流域合作,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分区明确 核心保育区:采取严格保护模式,限制人类活动;
传统利用区:区外缓冲地带,当地牧民传统生活、生产空间;
生态保育修复区:强化自然恢复和实施禁牧等必要的干预措施,修复传统利用区中重度退化草地;
支撑服务区:县城和重点城镇中集中布局公共服务和设施,成为国家公园的支撑节点。
统一管理自然资源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本底调查和确权登记;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权制度;建立特许经营机制;健全完善管护体系;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建立规划管理体系;建立完善标准体系
自然资源综合执法 建立高效有力的自然资源综合执法队伍,建立系统完善的综合执法制度体系;设立执法监督处;组建园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下设森林公安局和资源环境执法大队
生态系统保护 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监测评估;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
建设配套支撑体系 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加快完善基础设施
环境影响评价和效益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效益评估
设施保障 组织实施;考核监督:完善评估考核机制,实行生态奖惩,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依法查处生态破坏事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资金保障;广泛开展宣传引导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规划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地点 范围 试点规划解读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四川、甘肃、陕西
  • 功能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域、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域、世界生态教育展示样板区域;
  • 功能分区:核心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科普游憩区、传统利用区;
  • 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依托现有保护地、管理机构整合组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构建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当地居民参与生态保护的利益协调机制;完善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制度;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等产业;
  • 生态保护运行机制:加大基础设施、生态廊道、科研检测等;推行特许经营模式,盘活生态资源;对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捐款予以税收优惠;
  • 生态体验和科普宣教:搭建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平台,规划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项目;实行访客限额制度,建立访客量控制与行为引导机制。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甘肃、青海
  • 紧紧围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抓整改,确保不留盲区、整改到位;
  • 突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
  • 探索解决跨地区、跨部门体制性问题;
  • 按照山水林田湖为一个共同生命体的理念,在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协调发展、健全资源开发管控和有序退出方面积极作为,依法实施更严格的保护。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黑龙江省、吉林省
  • 目标定位:规划科学、合理布局;体制理顺、管理高效;功能完善,和谐发展。
  • 组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
  • 按照东北虎豹生存繁衍规律,对东北虎豹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了功能区的划定;
  • 恢复东北虎豹的栖息地、疏通迁移扩散廊道;
  • 构建科研检测网络,实现东北虎豹种群安全稳定繁育;
  • 加强对当地社区生产生活管理,工矿企业退出;
  • 科学性、可操作性的为人与虎豹和谐共生创造有利条件,开展生态移民试点,选取核心区域内20~30户住户进行迁出;
  • 在支持区域内居民生活、生计方面,吉林将采取相关扶持措施。
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湖北省西北部神农架林区
  • 成立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整合了1170平方公里试点区内的保护管理职责、机构和人员,各类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 保护模式正由"大保护、大科研、大产业"逐渐向"大保护、大科研、大监测"转型;
  • 神农架将原有的4个“国字头"保护地重新划分为更加科学的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等四个分区;
  • 神农架将与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结合,核心区内居民逐步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就近安置到交通便利的村镇;神农架整合组建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同时积极推进专家智库建设。
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 组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
  • 划分为四大功能区: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
  • 共同组成专家委员会,建立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决策咨询机制;
  • 组建由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建立协调机制,把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管理的框架之下;
  • 对现有的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和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进行了整合,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
  • 开展高山湖泊、珍稀鱼类、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和生物多样性的检测,布局生态教育设施,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福建省西北部
  • 建立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武夷山国家公园执法支队和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
  • 将试点区划分为特别保护区、严格控制区、生态修复区和传统利用区;
  • 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资金保障机制;
  • 建立健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考核评估制度;严格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 建立无人机巡护监护系统,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活动;
  • 加强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当地居民责任、保护意识;
  • 对涉及环境管理与利用的营利性项目行使特许经营权。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浙江省开化县
  • 建立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推行“区政合一"模式;
  • 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
  • 浙江省发改委牵头建立了浙江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联席会议,负责试点期间领导协调工作;
  • 建立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
  • 研究制定试点区财政收支和资金管理运行制度,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资金保障机制;完成钱江源预算编制,建立资金台账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筹备)
  • 探索出了集体林权租赁的林权制度改革模式,资金由省财政按集体林租赁金全额补助到位,并根据物价指数适时进行上调。
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
  • 组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整合区内各类保护地,明确自然资源产权归属,开展生态移民、水电站收购试点的前期工作;
  • 形成公益林资源专职管护新体制;
  • 推出省、市、县三级联合集中办公举措——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筹委会;成立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委员会
  • 九大体制机制创新任务:多规合一、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开发强度边界划分及管理、生态补偿、生态保护责任、旅游管理、公益林保护、管理机构、公园立法;实现自然资源管理“一张图"。
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北京市延庆区
  • 组建市联席会议(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关工作;
  • 组建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管理委员会筹建办公室,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
  • 启动八达岭林场改革,按照企事分离的原则对八达岭林场开展清产核资和资产确权工作;
  • 建立特大中心城市周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示范区;建立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相互促进示范区;
  • 结合试点区实际情况,成立由文化、生态、规划、园林等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北京市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专家咨询委员会;
  • 提升游览方式,增加对长城文化的科普、欣赏、体验和感知,形成保护优先、兼顾游览教育的状态。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总体进展

试点 进展
三江源 三江源试点区由于试点启动时间较早,土地权属关系相对简单,而且受到中央和青海省的高度重视,体制改革进展较大,在机构整合、管理制度建设、资金保障机制、社区发展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快进展,基本完成了其试点方案中提出的试点任务。
神农架 神农架试点区大部分改革任务按照实施方案中的时间节点有序推进,机构改革、管理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普达措 普达措在被批复为国家试点区之前,已经在云南省设立的“国家公园”框架下开展了立法、管理制度建设、社区发展、特许经营等方面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新的国家公园体制框架下的改革进展慢于预期。
武夷山、钱江源、南山 武夷山、钱江源、南山等试点区各项改革任务有序推 进,但一些体制问题,诸如机构整合、特许经营、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多元化资金机制等改革难度较大,滞后于实施方案中的原定计划。
长城、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 长城、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等体制试点区由于方案批复实施晚,各种利益关系复杂、 改革难度大,体制改革进展较慢,需要在未来3年内逐步完成相关体制的改革试点工作。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年1月)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主要成绩

共识

“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的定位;

应推动我国自然保 护地体系的优化和制度更新;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核心是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

在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功能定位、建设模式、体制改革方向等方面凝聚了共识

整合

试区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或管委会,对原有各类保护 地机构、编制进行了整合,实现“一个保护地、一个牌子、一个管理机构”,各试点区原来牌子多、破碎化管理现象得到改善。

试点区的保护地整合取得成效,多头管理现象得到改善

立法

《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神农架国家公园条例》分别于于 2017 年 8 月和2018年5月起开始施行。2017 年 4月,《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条例》正式启动立法工作。

试点区相继启动国家公园立法工作,为推动国家层面国家公园立法积累了经验

制度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了科研科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特许经营等10个管理办法。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拟定了涉及综合管理、机关运行和业务管理三大类共55项日常管理规章制度,细化了管理要求。

探索制定了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管理制度

土地管理

钱江源试点区以高于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价格将区域范围内部分林地租赁过来;福建武夷山试点通过购买、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对九曲溪流域人工商品林进行了收储管理等。

采取多元手段,因地制宜探索集体土地的用途管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