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探索实践

从国家政策理解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更体现在品牌价值影响力下的附加值和带动力

《总体方案》明确了国家公园可以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展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

国家公园

旅游业态创新

传统旅游业态+创新旅游业态

国家公园的旅游应与国家公园的使命相对应,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使得科技维度、人文历史维度的环境教育必然是多学科交叉且具有创新性。内容方面不仅包括科普活动,也包括了经过生态化改造的传统旅游活动。

绿色产业发展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习近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和绿色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现阶段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相关税费制度将有力地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生态产品增值

国家公园品牌促进生态产品增值

实施国家公园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一二三产业产品能级,将资源环境的优势转化为产品品质的优势,通过平台推广体现出价格优势和销量优势,实现单位产品的价值提升

产旅融合示范

实现产旅融合的重要手段

国家公园是大旅游模式,涵盖了旅游要素产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文化衍生品制造业、健康服务业等。通过它,可实现一二三产业与旅游的大融合,同时也促进乡村的振兴。

大旅游下的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的旅游是大融合、大学科、大投入的一种大旅游

国家公园的大旅游是指以世界最极致美景为核心吸引物,以大区域生态服务的科学供给为主导,包括旅游要素产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文化衍生品制造业、健康服务业等在内的,关联多业态、带动一大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端产业体系。

旅游景区 国家公园大旅游 自然保护区
范围面积 范围在省区之内由省级政府审定、划定范围 范围跨省,面积更大由国务院批准设立 面积小的保护区居多;超过10万公顷的保护区不到50个;县市级保护区数量占46%,面积占50.3%
资源景观 具有观赏价值,环境优美 最极致、最原生的自然之美;国家主导、共同参与 核心区严禁一切干扰;缓冲区只准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外围区可科学实验、教学实习,一定范围内可从事生产活动,存在少量居民点
收益渠道 直接从市场获利,主要表现为简单的门票、索道收入 生态补偿资金;产品品牌增值;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保护区的管理多元化;多数保护区的管理级别低,保护力度和保护能级不够
旅游内容 依托景区有限资源,内容格局偏小 旅游业态更丰富、带动能力更强;坚持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考虑保护与利用 旅游资源分为三大类:生态系统类、野生动物类、自然遗迹类
影响力 区域代表性,对景区周边有带动作用 国家代表性,带动周边乃至全国,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人民的国家归属感 区域代表性,对保护区周边少有带动作用
管理机制 交叉重叠,管理权属分散 成立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统一事权、分级管理 交叉重叠,管理权属分散、管理能级低

国家公园“大旅游”模式更能有效地保护地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带动地区的发展,促进产品品牌体系增值,增强人民的国家归属感,促进体制机制的改革

大学科

其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使得科技维度、人文历史维度的环境教育必然需要具有创新性的多学科支撑;

大投入

不仅需要资金上的大力投入,也需要建立与非政府组织、学校、志愿者等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确保其通过多方参与保证专业水平、体现全民公益性;

大融合

大旅游以公园周边广大区域生态服务的科学供给为主导,涵盖旅游要素产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文化衍生品制造业、健康服务业等多个行业,摆脱门票经济、地方条块分割等带来的束缚

国家公园增值效应

产品品牌增值

国家公园品牌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强大的品牌溢价和增值效应,可有效提升周边乃至全国的国际影响力

产品体系升级

坚持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考虑保护与利用;在综合的旅游产业中整合三次产业,发展多业态融合产品

基营:特许经营社区

在国家公园大保护前提下,特许经营社区将延展教育、科研、旅游服务和营地娱乐等多重功能。旅游服务基地和公园营地的品牌管理和推广体系越发受到重视。

门户:特色小镇

国家公园特色小镇不仅是国家公园的后勤基地和旅游目的地,更是生态文明制度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和国家公园产品品牌增值的服务基地。

周边:振兴乡村

推广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产品认证体系,发展生态农业、生物科技和乡村旅游。扩充农产品、民宿、工艺品等品质消费能级,带动农民多元营收,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片区:绿色发展区

资源顶级的工业遗产地、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将成为国家公园的绿色发展区,不同类型旅游地之间实现互动发展。

国家公园的必经之地:门户小镇

基本功能

旅游服务基地

接待设施

在其主街和城镇广场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及其他日常便利设施等基本服务

拓展功能

旅游的目的地

第二居所

提高生活品质,吸引就业者和商家,吸引长期参观者、长住居民、企业家、商家、第二住宅购买者以及退休人员

极具价值的自然魅力、文化场景和独特的户外娱乐活动机会

低密度建筑

文化型城镇风貌

绿色交通

管理与服务人才高福利政策

良好的教育系统

持续创新的娱乐活动业态

门户小镇科学规划与开发

特许经营社区

特许经营不论是在许可还是资金回馈上都应适当向社区居民倾斜,以保证因生态保护而影响较大的农民转型成功,这也是缓和社区矛盾,预防社区冲突的有效方式之一。

服务型特许经营社区(租赁、许可证、特许权、地役权)

乡村聚落局部保留和改造

国家公园内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

特许经营项目

鼓励当地居民创办企业并参与国家公园内特许经营项目

国家公园与乡村振兴

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发挥乡村振兴使命,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尤其是国家公园传统利用区、周边景区型村落乡村绿色发展

人居环境改善

对居民点的生产建设用地总量和建筑总量进行控制;

加强乡村风貌整治与环境提升。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建立技术培训中心,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服务业,增加乡村产业活力和就业机会;

挖掘并呈现本土民宿、美食、非遗等旅游产品特色。

农业品牌建设

调整农业种植与加工结构,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利用再生性自然资源,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多种概念辨析

国家公园

(保护地最高级别,统领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水利工程风景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1982年始设,林业部门主管):以森林及其组成要素所构成的各类景观、环境、气候为主的,供人们旅游观赏、疗养、科研、文化娱乐等活动,对改善环境、促进生产、科研、文教、卫生等起重大作用的大型旅游区和室外空间,是以森林景观为主,融其他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生态型郊野公园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1956年始设,林、农、矿、水、海洋等各部门分别主管):以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珍稀濒危物及其生存环境为宗旨,并进行科研、宣传、开发利用的区域,分为多种类型,如国家级、省级等

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1982年始设,建设部门主管):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景区

景区: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国家公园和传统保护区的区别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区
学术方面 从边界划分和功能分区出发,以保护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为目标。 从边界划分和功能分区出发,保护某个物种栖息地为目标。
生态学
方面
以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划界,并从兼顾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和人的合理利用的视角来进行功能分区。 不同保护对象的需求不同,某个物种全部的栖息地不等同于某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政策方面 国家公园比自然保护区功能多、涉及因素多,不能将所有自然保护区都转变为国家公园,也不是从自然保护区中才能选出国家公园。 不宜以重要保护物种来冠名国家公园,尤其在保护对象众多的情况下,否则难以科学划界和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