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背景

概念与历程

概念与历程 | 概念

体育旅游就是指以观看、欣赏和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游览活动。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是其特点。

体育旅游业是国家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体育设施为条件,以体育旅游商品的形式,为体育旅游消费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各种服务的经济部门。

概念与历程 | 兴起

雏形

古今中外体育旅游一直在悄然无声的延续,如国内的赛龙舟、打马球、舞龙舞狮等。而国外现存的古罗马斗兽场,就是体育旅游雏形的最好证明。

兴起

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是从1857年英国人成立的登山俱乐部开始的。之后各国陆续开始效仿成立了许多相关的俱乐部,内容日渐丰富。直到20世纪初期国外的体育旅游项目开始逐步形成规模。

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普及,体育旅游迅速发展,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旅游项目开展最为活跃。对于体育旅游起源较早的欧洲国家来说,体育旅游已经在当地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德国,每年约有3000万人参加到体育旅游的行业中,占德国每年旅游总人口的60%,仅骑行这一项就有300多家俱乐部。

概念与历程 | 分类

体育旅游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为便于体育旅游的产品开发与业态分析,按照体育旅游的参与方式与组织方式,将体育旅游分为两大类。

观赏型体育旅游
    是指旅游者前往目的地以观看体育赛事活动为核心内容的旅游方式。具体包括:
  • 单项项目:如游泳、攀岩、赛马、飞行特技、职业竞技体育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摔跤、舞龙、舞狮等)。
  • 综合项目:主要指大型高级别体育项目比赛,如奥运会、全国运动会、世界杯、NBA篮球赛等。
参与型体育旅游
    是指旅游者前往目的地以参与体育赛事活动为核心内容的旅游方式。具体包括:
  • 户外体育旅游:如登山、漂流、马拉松定向运动、野外探险、雪上运动等,以及部分民族体育项目,包括武术、太极、赛龙舟等。
  • 室内体育旅游:如以篮球、排球、乒乓球为代表的各种球类运动以及太极拳、瑜伽、保龄球等。

政策背景

宏观统筹、融合发展。随着体育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逐步显现,我国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和产业规划指导等方面均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出台了系列相关政策,通过国家强制力统筹体育旅游资源,努力破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壁垒,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为体育旅游发展创造了积极、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2007年3月 2009年12月 2009年12月 2010年3月 2010年7月 2014年10月
  • 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抓紧制定和修订旅游、体育等行业服务标准,对新兴服务行业,龙头企业、
    地方和行业协会先行制订服务标准。
  • 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与体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
    体育旅游。
  •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出《促进中国体育旅游发展倡议书》:“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科学谋划、努力实践、创新体育旅游产
    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将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纳入了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
    重点任务。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国办函[2010]121号),该方案中多处就体育旅游
    业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
  •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明确将促进体育旅游等相关业态发展作为主
    要任务提出。

产业背景

产业背景 | 驱动因素

需求因子

居民体育意识增强,体育旅游需求快速增加

参加体育旅游的人数自1994年开始,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上升。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旅游者中以健身、康复、休闲旅游为目的的旅游人数已占总人数的75%,以体育旅游寻求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和体育休闲方式。

体育旅游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 体育消费属于发展消费及享受消费。根据旅游消费结构理论,人均收入增加,人们的消费能级会经历观光→商务/购物→文化/度假→体育消费的升级。
  • 目前,我国已进入休闲度假、体育旅游消费需求全面扩张时期。内需增长和收入增长推动体育旅游成为一个新金矿。

供给因子

多类型体育旅游项目不断涌现

体育与旅游休闲的结合是世界的潮流,无论是综合性的奥运会、大运会、洲际运动会,还是单项的足球、篮球、赛车、等国际赛事,以及攀岩、滑雪、蹦极、跳伞等户外运动,都已演化成高人气、高吸金力的体育旅游项目。多样化、层次化的体育旅游项目扩大了体育旅游市场客群,市场前景趋好。

国际性体育赛事,促进国内体育旅游发展成熟

自奥运会后,中国成为全球体育盛事举办的中心国(据英国体育营销研究机构SPORTCAL统计),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有助于推动相关的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运营水平的提高,并可以热点赛事的举办提高社会对于体育旅游的关注度,实现以赛事促营销的多重效果。

经济效益

  • 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旅游的一项主要吸引物,它的开展为目的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北欧国家瑞士仅滑雪一项,每年就接待外国旅游者达1 500万人次,创汇达70亿美元。以足球、斗牛、海滨游泳闻名于世的西班牙,每年接待的体育旅游者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60%。
  • 体育节事是体育旅游的吸引物之一,它的举办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根据国际奥委会出版的《奥林匹克杂志》的材料显示,举办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收入达到了42.7亿美元。2002年的韩国世界杯为韩国带来了13.5亿美元的销售额,3.07亿美元的收入,以及7.13亿美元的附加值。

城市发展

对城市而言,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可以带来大量的游客消费,还可以吸引媒体,提升城市形象。体育旅游的开展可以使城市郊区的剩余土地获得新的利用价值(经济与社会价值),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通过大型体育赛事的主办,还可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更新。通过民俗体育旅游的开展还可以使当地居民由于传统文化受到认可而更加重视对其的保护和传承。

产业背景 | “互联网+体育旅游”

体育休闲化将深度改变生活方式。自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来,越来越多的体育爱好者加入了“悦跑圈”、“骑行队”、“马拉松比赛”、“英超现场助威团”等网络社交团体,并晒出自己的战果,尤其是近期火爆的“微信运动”,掀起了不少年轻人的走路“攀比风”,开启了互联网、体育、旅游三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也反映了体育休闲娱乐化的趋势和大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与国外较为成熟的体育旅游发展模式相比,中国的体育旅游至今却仍然是亟待开发的“处女地”,“互联网+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发展领域的新课题,面临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 体育旅游的从业者不够成熟,跨行业资源整合能力不强。
  • “互联网+体育旅游”行业较新,市场需求零散,未形成规模化需求客群。
  • “互联网+体育”尚处在起步阶段,“互联网+体育旅游”则为萌芽状态。
  • 体育旅游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需大量资金投入。

产业背景 | 体育旅游投资风起云涌

面对体育旅游产业这座大金矿,许多企业不仅完成了体育旅游产品的平台搭建,并且不断深化国内乃至许多国外项目的合作,摩拳擦掌发力体育旅游。

  • 中弘控股携手IMG,发力长白山冰雪体育旅游

  • 凯撒旅游推子品牌滑遍天下,签约瑞士旅游局

  • 众信旅游联手首钢篮球,布局体育旅游领域

  • 智美集团推出首个垂直服务体育旅游产品

  • 万达6.5亿美元并购世界铁人,完善体育布局

  • 海航将收购西甲球队,布局体育旅游大业

  • 青海激活体育旅游,走智慧旅游特型道路

资料来源:品橙旅游

产业背景 | 后赛事时代的体育场馆

体育场馆现状规模

根据全国第六次体育场馆普查,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用地面积39.8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2.59亿平方米,场地面积19.92亿平方米。对比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增加84.45万个,将近翻了一倍,用地面积增加17.3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1.84亿平方米,场地面积增加6.62亿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增加0.43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5.87个。

体育场馆发展趋势
    体育场馆在经历较长时期的政府直接管理的运营方式后,随着场馆数量增加,管理不善、经营乏术、经费不足、利用率不高、设备年久失修等问题频发,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开始进行变革。同时,体育场馆的类型与设施建设也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 1. 体育设施增长迅速,类型覆盖群众主要运动需求
    根据全国普查,全国合计共82种体育场地类型,82种主要体育场地类型中,数量排名靠前的体育场地分别是篮球场、全民健身路径、乒乓球场、小运动场和乒乓球房,共计124.80万个,占75.99%。这些数量排名靠前的体育场地均是大众普遍参与的体育项目,由群众的体育锻炼、健身等实际需求所决定。
  • 2. 政策推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
    在兼顾体育事业公共服务属性的基础之上,传统的“政府型”、“公益型” 运营模式正逐渐迈向“经营型”、“产业型”模式。国家从各个层面出台了有关体育场馆运营的相关政策条例,引导体育场馆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政策推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不断引导体育场馆与相关产业进行资源对接,实现跨界融合。
  • 3. 三大球场地建设情况:足排场地面积亟待提升
    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国新建三大球场地中,足球类场地0.71万个;篮球类场地47.69万个;排球类场地3.07万个。足球场地和排球场地在面积和数量上都与篮球场地差距甚远,足球场地在各地处在一个供不应求的状况,因而,在推进大众足球的背景下,需要增加足球场馆的建设 。

产业背景 | 户外运动发展与旅游业转型

中国户外运动休闲快速发展

当下户外运动早已不是聚焦专业领域的小众群体活动,现已发展成为兼具极限运动与大众休闲的双重特征,参与人群愈发广泛。

据统计,2013年有1.3亿人开展徒步旅行、休闲等户外运动,占全国总人口的9.5%。各类户外运动俱乐部近15000家。

目前中国户外运动休闲逐步形成了东北、华北冰雪运动,西北高原、沙漠、自驾、骑行、徒步;华东山水运动;中部武术、山水;华南水上运动、高尔夫球;西南登山、攀岩为特色的运动休闲旅游圈。

户外运动作为体育旅游的重要内容和具有“钱途”产品类型,其快速发展力推体育旅游迎来井喷之日。

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体育旅游发展新机遇

目前观光游逐步向休闲度假游并重转变。而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以及高尔夫运动都在运动休闲度假范畴。目前,全国县级以上有景区2万多个,但休闲度假景区不足5%。而全年的法定节假日115天,到2020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这些景区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运动需求。因此,以运动休闲和娱乐为特征的体育旅游产品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蓝海。

现状问题

  • 体育旅游圈相对狭小,体育爱好者和体育旅游实际客群之间存在断档,高客单价低频次以及覆盖群体特征模糊。

  • 体育旅游与其它相关类型旅游之间的协调程度偏低:
    出于体制与发展程度的限制,目前国内各个体育旅游地尚未对于体育旅游和其他旅游发展进行协调与综合管理,体育旅游与地区旅游发展的整体关联程度不足,导致设施、管理诸多方面配套不完善。

  • 体育旅游消费市场模式并不成熟:
    目前中国的体育旅游市场政策壁垒和散乱的供应商渠道壁垒突出。同时大众游客对于体育主题旅行的认知度并不高。境外自由行体育旅游客群的主要消费群体男女比例在1:2,,但是体育旅游市场对于女性的关注程度还不够。

发展趋势

  • 以“旅”兴“体”

    培育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

    高能级,精品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需要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支撑,如游客集散中心、公厕、标示标牌、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与培育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息息相关。

  • 依“体”促“旅”

    推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当下,国内的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尚处于前期阶段,产品集中于以山体、水系等自然景观观赏类旅游为主,而凸显地域性及文化性的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不够成熟,受青年人喜爱的较刺激的旅游产品如蹦极、攀岩、滑行等项目更是不足。应以现有的多类型体育项目为基础,拓展体育旅游产品项目,打造体验型体育旅游项目。

  • “体”旅”融合

    打造体育旅游全产业链

    在体育+旅游的基础上,加强与文化、水利、林业等行业的合作,培育复合型体育旅游产品。通过体育旅游延伸产业链创造更丰富的旅游产品,增加游客的消费项目。

快速导航

咨询热线

400-110-1800
13901848087

奇创二维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