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保护相对完整的国内外古城为例:

日本●奈良古城

原汁原味的日式建筑景观,一脉相承的传统生活场景

【区位】位于日本纪伊半岛中央,近畿地区的中南部,东邻三重县,西接大阪府,南接和歌山县,北连京都府,为内陆县,是日本历史和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人口约30余万。

【面积】占地约3,691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

【交通】从东京前往奈良,搭乘东海道新干线+近铁线,约2小时15分钟。

【年游客量】2014年外国游客达45万人。

【历史沿革】奈良是一座积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都,有“东方的罗马”之誉,日本人称奈良为“精神故乡”和“丝绸之路的东方终点”。公元3至5世纪的奈良是日本“大和国”的中心;6至7世纪,日本几代天皇在此建都。

世界遗产 传统节日 传统技艺
日期 节日内容
平城宫遗址 一月 若草山烧山、新春大茶盛、光仁会 ● 封癌 ● 笹酒祭 奈良笔
东大寺 二月 盆梅展、春日大社、节分万灯笼 奈良墨
兴福寺 三月 修二会(取水节)、春日大社、御田植祭 奈良团扇
春日大社 四月 春之大茶盛 赤肤烧
春日山原始森林 五月 冰室神社、献冰祭、薪御能、中兴忌 ● 撒团扇 角细工
元兴寺 六月 竹供养 ● 封癌 ● 笹酒祭、鉴真和尚坐像 ● 御影堂壁画特别展 奈良晒
唐招提寺 八月 奈良灯花会、春日大社、中元万灯节、奈良大文字送火、万灯供养会、地藏万灯供养会 古乐面具
九月 采女祭 奈良人偶
十月 锯鹿角、药师寺、天武忌 ● 万灯会、正仓院展 奈良漆器
十二月 春日若宫御祭
春季,秋季 唐玄奘三藏院大唐西域壁画特别开催

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国家主导的遗迹展示与法律建设,市民推进的社区营造,共同保护城市文化遗产

坚持城市风貌与文物古迹协调一致

作为世界遗产之都的奈良保存了日本上百处的文物古迹,在人口增加,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更新建设坚持与文化古迹周边环境风貌保持协调一致,建筑以砖木结构、柔和的灰白色调为主,充分保留了日式建筑的典型特征。如城中的奈良公园内既分布着兴福寺、东大寺、春日大社等几处世界遗产,又有若草山等自然景观,同时还是梅花鹿生活栖息的场所,自然人文景观协调发展。

发掘古迹。深度展示,让现代人重新认识历史

平城宫遗址被视为奈良的特别遗址,是近年日本考古最重要的发现。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考古发掘开始,迄今已逾50年,政府以分批赎买的方式购入遗址所在地,建设历史博物馆和遗构展示馆。通过不断的历史挖掘,妥善展示,让后人感知保护历史古迹的重要意义。

社区营造,渐进式改善生活,传承传统生活方式与景观

上世纪80年代初,奈良历史城区生活萧条,主干道交通不便,政府与市民合作,以营造“日本人心中的故乡”为目标,推行市民主导,新增支援的社区营建模式,保护传统文化景观,并以空置房屋转换为公共空间的方式进行业态置换。

严格细致立法,以强制手段建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制定了《古社寺保护法》,由此开始了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并于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将此前的《古社寺保护法》《国宝保护法》《关于保存重要美术品的法律》《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等予以综合,进一步扩充了相关的保护制度。此后,《文化财保护法》历经多次修订,建构起了一个颇为全面和系统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文化旅游开发措施

旅游开发规划从古城到老街,整体保护开发

奈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因旅游项目开发而进行的古建筑、老街和古城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细致规划,并以法律手段加以强制执行。如对于古建筑的维修,要求以外旧内新的手段进行,即保留、加固外观并内部翻新。允许在尽量保留内部原有结构的同时,根据需要灵活设计。从而确保古城景观保留日式特色风情。

积极发掘民俗文化资源,推出强仪式感的节庆活动

奈良通过积极发掘民俗文化资源,吸引游客,增加收入。如每年一月第四个星期六进行的若草山烧山活动,包括新春若草太鼓、若草粥品尝、圣火行列、烧山祭祀、放焰火、点火烧山(下午6点)等活动,已成为奈良地区重要的旅游观光活动之一。

传统手工艺品转化为旅游商品,保证质量,张扬特色

在奈良的景区中,不同的店铺推出代表地区特色的景区纪念品与商品,如在以野鹿为标志的奈良公园,“麻吕君”系列玩具俨然成为人气商品,以及奈良独有的角细工,不断结合现代生活元素,推出胸针、项链等新商品。此外奈良非常注重景区纪念商品的质量与价格,以维护景区对外的良好形象。

活化传统行业,体验地域生活文化

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当代社会,由于不合时宜,部分以手工制造、精雕细琢为特点的传统行业走向衰落,是难以避免的。如奈良的一刀雕、团扇、墨汁、漆器制作行业等也面临这一趋势。奈良借助传统行业的的对外吸引力,面向游客开展游览体验类的项目。

云南●丽江古城

概况

“休闲度假+精致体验”,世界级的古城旅居目的地

概况: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占地7.279平方公里;2015年的游客量超3000万人次,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景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发展定位: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体验之都、爱情之都、艳遇之都、小资天堂。

历史演进:

古城起步 古城观光 休闲度假 旅居生活
保护丽江古城
“54321”工程
走马观花
看古建、古民居
印象丽江、
丽江悦榕庄等项目
游客变成长住居民
旅居生活兴起

功能结构:

片区 功能主题 旅游产品 发展情况
大研古镇 小资休闲、精致住宿 ①木府古城博物院等景点;②四方街等四大商业街;③洗街、火把节等民俗。 商业氛围浓厚,购物与住宿比重相当。
束河古镇 旅居度假 ①茶马古道博物馆等景点;②束河四方街;③骑马、火把节等民俗。 商业开发成熟,以购物和住宿为主,购物比重略大。
白沙古镇 观光休闲 ①白沙锦绣艺术院等景点;②棒棒会、火把节等民俗。 旅游观光为主,商业开发不成熟。
其他 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医疗、教育、商务等生活配套。

产品业态

业态雷同、商业过度,业态配置与发展定位有一定矛盾

商业业态:主要以餐酒吧、客栈为主,其中80%是由外地人经营的。

商业规模:包括大研古镇、束河古镇、白沙古镇三大片区,其中核心区拥有商铺1046家,商业经营的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

丽江古城整体业态结构:购物:餐饮:住宿:景点=48:13:38:1。

大研古镇商业业态构成
束河古镇商业业态构成
白沙古镇商业业态构成
数据来源:杨凯《旅游影响下丽江古城空间演化研究——基于形态、功能及行为视角》,2015.5。

业态总结

  1. 业态雷同:白沙古镇、束河古镇虽在开发上有所不同,但产品业态均以客栈、酒吧、餐馆、商店为主,缺乏新意和吸引力。
  2. 商业过度:丽江的商业化已威胁到古城的旅游新乡和游客对纳西文化的感知。
  3. 接待不足:业态配比结构与功能定位不协调,导致住宿等接待设施不足的情况出现。

运营管理

管理模式

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市委市政府成立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下设丽江古城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

融资模式

向游客征收古城维护费、银行贷款融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争取上级补助等。

盈利模式

采取商业主导型模式,商铺租金以及商业税收收入。

经验借鉴

丽江模式:以文化遗产保护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开发
  • 生态保护:关停污染企业,禁止东部林区森林采伐。
  • 整旧如旧:采取专项资金扶持办法、修复名人故居、拆除不协调建筑物。
  • 政府投入近千万资金加强对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等传统民俗的保护。
  • 组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分公司,实施开展民族文化项目。

文化经营
  • 从战略高度经营民族文化产业。比如“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太 ● 阳 ● 火”、“印象丽江”等文化演艺品牌。
  • 长期举办国际性学术交流论坛。
  • 加强民族文化研究开发,建立了东巴文化原始生态保护区,颁布管理条例,并建立东巴文化传习院。

大项目带动
  • 丽江古城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大项目带动旅游发展,重点抓古城不协调建筑拆除改造、民族文化开发、象山金虹山小流域治理、狮子山和玉河片区环境整治、世界遗产论坛、古城周边路网改造、火车站片区和清溪片区基础设施、束河古镇保护与发展等项目。计划总投资54.15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投入41.73亿元。

筹资渠道多样
  • 向游客征收古城维护费:2001年开始实施,截止2009年,累计征收古城维护费8亿多,其中40%作为贷款还款准备金,另外30%到50%划拨给古城区政府,作为古城区古城环境整治及治理的专项资金。
  • 其他措施:银行贷款融资,通过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和景区门票收费权质押贷款,加大举债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外商和广泛动员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开发;争取上级补助,请求省政府对基础性项目、公益性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入。

注重生活体验
  • 恢复水洗街道、放河灯等传统生活习俗。
  • 打造互联网古城,注重互联网的应用数据化运营,把一次性的旅游服务变为长线的互动体验,提升古城生活的便利性。

开发隐忧

商业过度

以四方街为核心辐射200米左右的民居,都已经是商业用途店铺,出售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或者开餐馆和客栈。

商业化已威胁到古城的旅游形象和游客对纳西文化的感知。

文化危机

随着丽江民族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和投资商的大量涌入,原住民大量迁出,居民主体发生了置换。

民族文化的开发存在表象化、庸俗化现象,文化的内在精神被忽略,甚至毁坏深层内涵。

业态雷同

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镇的产品业态,均以客栈、酒吧、餐馆、商店为主,较为雷同。

部分后期景区是仿古建筑商业区,开发缺少新意和吸引力。

容量超负荷

旅游高峰期大研古城400平方米的四方街上聚集了4万游客,黄金周期间上万游客找不到住处,呈现出超负荷接待现象。

湖南●凤凰古城

概况

“主题购物+夜休闲”为主题,苗家民俗为特色的风情古城

概况: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占地约10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

发展定位:大湘西中部旅游中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

项目特色:主题购物+夜休闲+苗家吊脚楼+民俗风情。

功能结构:综合服务区、夜间休闲区、主题购物区、特色餐饮区、生态观光区、其他区域。

综合服务区
  • 汽车站、客运停车场
  • 游客服务中心
  • 配套商业设施
夜间休闲区
  • 滨江客栈
  • 酒吧
主题购物区
  • 苗族手工艺品
  • 姜糖
  • 苗族服饰
特色餐饮区
  • 苗族民俗宴
  • 苗族特色小吃
生态观光区
  • 以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的观光区
其他区域
  • 原住民居住社区
  • 医院、学校等服务设施

产品业态

超90%的房屋用作商业开发,“过度商业化”问题凸显

商业业态:4500余户商家入驻,业态主要以客栈、酒店、旅游商品为主,占据总数的50%以上。

商业规模:凤凰古城核心商业区包括虹桥、酒吧街、旅游商品街、旅馆街、现代商品街五部分,商户共513户,以旅游商品业态为主。

凤凰古城商业业态:虹桥文化街 ── 饰品为主;酒吧街 ── 酒吧餐饮;民俗工艺品街 ── 旅游商品;旅馆街 ── 客栈集群;现代商业街 ── 生活用品。

商业业态配比(按商铺面积)
商业业态配比(按商铺数量)

启示

  1. 核心区内几乎90%的房屋都被用作商业用途,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古城本身的文化气息被破坏。
  2. 旅游商品同质低品滥价、酒吧泛滥。如仅在0.91平方公里的凤凰古城核心区,就有1000多家卖姜糖的商店,280多家卖银饰的店铺。

运营管理

开发背景:2001年,凤凰县经济发展陷入萧条,经济被迫转型,2001年10月14日,湘西自治州凤凰县人民政府将凤凰古城、南方长城等8大景点经营权成功转让,受让方将在经营期内向凤凰县支付转让费8.33亿元,首付2850万,尾款50年付清,此外需支付8500万元的古城改造费。

开发主体:凤凰新组建的景区管理服务公司,由凤凰古城公司、南华山公司、乡村游公司与政府合建而成。其中,凤凰古城公司占51%股权,凤凰县政府占49%。从2001年开始,古城经营权转让期限50年。

管理与运营体制:

  • 外来企业开发模式

    凤凰县人民政府将凤凰古城、南方长城等8大景点经营权转让给凤凰古城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时长50年。

    政府承担:古城日常管理维护、古城文化修缮、沱江河水体治理、供水排污设施完善、沱江风光带及古城夜景打造、保护古城特色民居(吊脚楼)等。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景区内管理、古城石板街改造、沱江沿岸治理、日常保洁清运。公司也参与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职责。

  • 多方合作共同运营格局

    2013年,凤凰县政府独资的铭城公司与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凤凰古城景区管理服务公司,双方股份构成比例为49:51,注册资本为1.2亿元。该公司承担对景区景点实施门票销售及营销、服务等职能。

产权所有:所有商铺产权归政府,出租给商户经营,商铺只租不卖。

盈利模式:2013.4.10——2016.4.10,门票制。 2016.4.10后,取消大门票,保留景点门票。

2013年4月前各景点收费
2013年4月10日起古城通票148元

政府:旅游资源有偿使用费、旅游宣传促销费和价格调节基金

公司:景点门票收入、车船费

2016年4月10日起各景点收费

  • 游客

    疯狂:收费前最后节假日,游客量达3.16万人次,超出同期70%;

    逃离:通票后,游客量大降62%,日均不足5000人次;

  • 商户

    惨淡:客栈入住率下降了一半以上,商铺门可罗雀,街边小商贩一天才卖18元,农家船夫再无生意,渡船停摆;

    抗议:关门闭户,聚集抗议。

  • 政府

    重复收益:地方政府既能从2%的门票代理费中获取一次收益,又能以“两费一金”和企业税金的形式,获取第二次、第三次收益。

盈利模式:2013.4.10 —— 2016.4.10,门票制。

2013.4.10 —— 2016.4.10,凤凰县试行了以“景区整合经营、围城设卡验票”为主的旅游管理服务新体系。

  • 政府收益:3年来,当地政府依法收取“两费一金”即旅游资源有偿使用费、旅游宣传促销费和价格调节基金的费用共计1.19亿元。共投入6.96亿元用于古城设施建设。
  • 利:3年的“减负保护”,既没有造成游客数量“断崖式”下跌,又为原本“不堪重负”的古城提供了转型提质的条件,旅游秩序明显好转,环境卫生方面等也有很大改善。
  • 弊:确实给住户、商户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对那些不看景点只来休闲的游客增加了负担。
2013-2015年凤凰古城游客量及增长趋势
2013-2015年凤凰古城旅游收入和门票收入对比

盈利模式:2016.4.10后,取消大门票,保留景点门票。

  • 古城提质增效:2016年4月10日起,凤凰古城暂停“围城收费”后,游客量旅游收入双增长。

    2016年4月凤凰接待游客132.1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89亿元,同比增长9.02%和5.32%。 “五一”小长假 “井喷”,三天共接待游客22.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51%和14.79%。

    商户的营业收入与游客人数的增加并不构成直接联系,古城内有很多品质高、营销策略好的商户即便位置不好,在旅游淡季依旧不缺客人。客观上推动了古城商铺的转型升级。

  • 辐射全域乡村: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人数和收入双增加,实现全域旅游协调平衡发展。

    截至2016年4月28日,到凤凰乡村游的购票人数就已达11.876万人次,门票收入有830.2721万元,比2015年4月一整月的收入还多788.5721万元。“五一”小长假,乡村休闲游成为亮点,飞水谷、山江苗族博物馆、老家寨、拉毫营盘等奇山异谷和特色村寨,成为古城旅游的有效互补与深度延伸。

经验借鉴

市场主导型开发

2001年,凤凰县经济发展陷入萧条,经济被迫转型。在“官办旅游”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将凤凰古城特许经营权转让至企业,引入市场开发管理凤凰古城,并在2001-2009年期间,推出如旅游交易会、电视媒体宣传、大型节庆活动举办等营销方式,成功塑造“天上凤凰”品牌

古城迁移计划

多年来,“狂飙突进”式的商业开发使古城不堪重负,违章搭建的沿河酒吧、阻碍行洪的仿古建筑、薄弱的基础设施……古城遗产保护危机现状引发各方关注,保护性开发的呼声引发古城的庞大迁移计划和去商业化浪潮。

选址于凤凰沱江上游“烟雨古城”项目就是集旅游、居住、度假、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以及推进实施的“三延伸”政策:往沱江上下游延伸、往南华山上延伸、往乡村游延伸,即是管理者希望通过拓展空间,有效疏解游客,为他们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

去商业化

古城的“过度商业化”催生商业减法文化加法政策,如古城内的民居,凡是做与文化相关的业态,每年都将获得财政补贴;政府还明确表态,将尽可能地为文化场所提供空间,以增加古城的文化氛围。

开发隐忧

利益分配的长期博弈

以50年为期限进行的经营权转让,几乎没有现成参照的案例。未曾对于凤凰古城的游客量增长、商业及住宅地产增值等作出科学的评估,导致开发公司、政府、本地居民三大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不当,引发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管理有待持续优化

私营公司以营利为先,缺乏对于古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如商品价格混乱、消防安全设施不到位、公共卫生间和垃圾卫生设施缺乏……

政府监管不到位,致使各类大投入、慢盈利、必备的旅游服务设施与公共设施配给不足,文物古建维修保护不足。

四川●阆中古城

概况

概况:位于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唐宋格局明清风貌,已有2300多年建城史,为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

发展定位:世界风水文化度假体验圣地。

旅游发展:2015年古城游客量720万人次,过夜率42%,门票收入达4300余万元,同比增长21.14%。

历史演进:

1986年 2008年 2010年 2012年 2013年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A景区,古城观光 依托古城传统院落,
大力发展文化度假
阆中古城文化旅游
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5A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
古城核心区2km2
大古城景区4.59km2
古城度假区23.78km2

业态分析

街巷休闲+院落度假+城外娱乐

核心吸引

阆中古城联票120元(包含张飞庙、贡院、中天楼、风水博物馆、华光楼、锦屏山等景点)。

配套设施

度假区内及周边建成7家星级酒店、8家精品民居客栈、48家家庭旅馆,3个休闲娱乐集中区、3个大型购物中心、1个大型游乐场、各类住宿设施500家,标准床位2.2万张。

秀/演出

“风水古城·梦幻阆中”山水灯光秀、《阆苑飞歌》大型移动实景演出、《又见阆中》大型室内演艺将于2016年底公演。

运营管理

一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

四川国资委下属,具有政策扶持、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及优质旅游资源的垄断经营优势。
国家批准设立,总规模300亿元、首期规模100亿元,四川发展占60%、建银国际占40%。

  • 阆中古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 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

股权合作

阆中古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旅游景区开发、管理和经营
旅游景区配套服务开发与经营
高端院落式客栈及旅游地产开发与经营
旅游巴士、出租车、景区观光车
电子商务、景区信息化
主题经济型酒店

盈利分析

2013年阆中文旅主营业务收入分析
2011-2015年阆中古城游客量及门票收入情况

古城盈利分析:

  • 业态单一,观光经济。门票收入占比86%,休闲业态明显不足。
  • 留客不足,客单价低。客源85%来自于成渝陕区域市场,以家庭为单位的自驾游已超过70%, “回头客”景点消费少(人均门票消费仅6元),停留时间短(超过一半人当天往返),导致人均消费低至86元,远低于丽江古城的1452元。
2013年阆中文旅主营业务毛利率分析
2013年阆中客源结构图
阆中酒店入住天数比例图
四大古城游客量、收入及人均消费对比

启示

古今兼顾

旧城改造→古城保护
  • 旧城往往是城市更新改造的黄金地段,许多建设性破坏打着“旧城改造”的幌子进行。
  • 从旧城改造到古城保护,不仅是称谓上的改变,更是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自信意识的苏醒。
  • 旧城的功能将不再是为新城发展让出地理空间,而是为新城发展提供历史底蕴和文化滋养。
单体保护→整体保护
  • 遵循整体保护的理念,按照城市 “天际线”规则,古城核心区内的新建大楼必须控制高度,新增建筑也必须与整座城市风格相符。
  • 打破修一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观念,把文物保护单位和周边景观环境串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
文化造假→修旧如旧

摒弃“拆真名城、建假古董”的做法,坚持“考证充分、遗产本位、“四原”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原来的建筑结构、原来的建筑材料、原来的工艺技术)、浑然一体的原则,坚持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保持中国传统建筑整体性的完美,真实地传承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

两相对立→两全其美

“保护or发展”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片面强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鸿沟,更为稳妥圆融的解决路径是文化遗产可以并且应该得到合理的利用,可持续性的使用是其保存的最好方式——古今兼顾,新旧两利。正如两个开罗,一个是中世纪的开罗,风格古典,位于市中心的狭长地带,一个是现代化的开罗,摩登时尚,位于尼罗河沿岸。

资料来源:《从旧城改造到古城保护:走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困境》,文化纵横。

商业兴市

【问题】商业文化驱逐原生态文化

古城旅游飞速发展的背后,古城文化流失、原住民流失、过度商业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 古城人口结构不合理,空心化趋势显现。
  • 商业化气息浓郁破坏古城特有的韵味。
  • 外来资本的强势介入与长期驻扎,导致旅游业态失去控制。
【策略】城古市兴

“兴市”要避免“商户驱逐住户”,“护城”要避免“古城变死城”,通过商业发展与古城保护互存,形成“市兴城在史存”的局面。

  • 保留原住民的生活气息。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图景才是古城文化的精髓。当人被抽去后,失去了生活的滋润,城也就死了。城是鲜活的,要有人在其中,也要根据居住者的需求和旅游产业的需求而做出适当调整,不但保留原有风貌,甚至有所提升。
  • 业态调整,商业减法文化加法。鼓励文化型业态,对整体业态进行商业规划与调整布局,包括资源调配与重新规划,对经营活动梳理和规范,达到多方利益的“再平衡”。
  • 原生文化的DNA+现代文化的时尚印记。只卖花布、剪纸、刺绣等民俗商品是没用的,要让游客参与到生产使用的全过程,真正体会原汁原味的古城生活。

文化创生

文化遗产的创新演绎与产业经营
  • 传统手工、美食等行业的活化体验;
  • 传统手工艺品转化为文创旅游商品;
  • 优质IP转化为场景体验和演艺活动;
  • 大型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活动。
渐进式社区营造
  • 保护传统文化景观;
  • 城市风貌与文物古迹协调一致;
  • 利用音乐、艺术等特色文化元素,营造独具一格的古城文化艺术氛围;
  • 以空置房屋转换为公共空间的方式进行业态置换。
大型节庆的点式引爆与民俗活动的持续响应
  • 发挥大型节庆对于品牌的引爆效应,如乌镇的戏剧节、锡耶纳的赛马节等;
  • 其他民俗活动月月有亮点,季季有热点,如约克郡的每月节庆活动。

快速导航

咨询热线

400-110-1800
13901848087

奇创二维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