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创观点

“国民旅游休闲”促进“传统城镇”转型升级

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 汤少忠

“国民旅游休闲”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国民旅游休闲,服务的对象核心是居民,同时兼顾游客,构建宜居、宜游、宜业的城镇旅游休闲空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国民休闲意识的觉醒、旅游休闲需求的增强,传统城镇功能渐渐满足不了国民的休闲需求,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在国民旅游休闲导向下,传统城镇面临的课题是如何丰富城镇功能、提升城镇特色、调整城镇产业、增强城镇发展竞争力。我们认为传统城镇发展至少要实现“六大转型升级”,才能适应国民旅游休闲的发展。

一、城镇化发展转型:从“形式城镇化”向“功能城镇化”、“特色城镇化”转型

城镇化直接表现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促进城镇空间的扩张。这种形式上的城镇化,致使城镇建设毫无特色,千城一面。随着城镇化向深度进军,以及人民对休闲空间、休闲活动日益增长的需求,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要强化城镇功能,另一方面要凸显城镇特色。

在强化城镇功能方面,尤其要强化城镇“旅游休闲”功能,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雅典宪章》中,就第一次明确提出“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分类。在传统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游憩”功能往往被忽视或弱化。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颁布之际,城镇游憩功能的提升,是政策发展的导向,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凸显城镇特色方面,特色的“旅游休闲”是形成特色城镇的有效途径。因为“旅游休闲”一方面是要吸引外来游客旅游,必定要具有一定的特色,建设区别于其他城镇的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服务城镇居民休闲,吸引居民休闲,需要营造区别于生活、工作的特色空间。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中,这种空间包括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特色旅游村镇等。

二、城镇产业转型:从“第二产业”主导向“旅游休闲”引领的“第三产业”转型

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与西方不同,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城镇化走过的道路是“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聚”,而我国城镇化一般是先是“人口集聚”,后有“产业集聚”。在产业集聚方面,又以建设“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第二产业集聚发展。随着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人口集聚必定需要产业集聚支撑,传统第二产业主导的产业支撑,也将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

旅游休闲产业,因关联性大、带动性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休闲业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典型代表,同时具有生产性服务业的属性,在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能有效地“提升一产,促进二产,带动三产”,理应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导产业,引领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城镇商业转型:从“购物商业”向“休闲商业”、“体验商业”转型

随着信息化、电子商务及旅游休闲的发展,城镇中传统单纯以“购物”为主要功能的商业街、商城与购物中心,受到“网上商城”的严峻挑战。要保持或激活城镇商业的活力,传统城镇商业发展模式需要转型。新型城镇商业要超越单纯的购物功能,从传统的“购物商业”向“休闲商业”、“体验商业”转型,增加商业的休闲功能与体验性。通过建设特色商业街、商业休闲综合体,如酒吧街、美食街、风情购物休闲街区、一站式购物美食休闲娱乐综合体等,促进居民、游客休闲消费。

四、城镇交通转型:从“公共交通”向“游憩交通”转型

传统城镇交通建设的重点是公共交通,新型城镇建设面临国民休闲的需求,一方面要提升公共交通设施及其旅游休闲配套服务,如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轮渡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增加旅游集散、旅游咨询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增强“游憩交通”建设力度,进行城镇慢行系统规划,规划建设自驾车营地、自行车风景道、游船、低空飞行等“休闲型”交通配套设施及其服务。

五、城镇公园转型:从“城市公园”向“旅游景区”转型

城镇公园是城镇居民重要的游憩场所,随着国民休闲能力的增强,传统城市公园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们的需求。城市公园除了为市民提供开放式的绿地休闲空间外,尚需丰富城市公园的功能,增强城市公园的特色,通过增加具有城镇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设施及活动,提升城镇公园的休闲功能。同时考虑外来游客休闲的需求,提升标识导向系统、解说系统、交通集散系统等的建设,通过创建国家4A级、5A级旅游景区,促进城市公园的旅游化,构建宜居宜游、居民与游客共享的理想空间。此外,小型的城市主题公园,包括娱乐主题公园、体育运动主题公园等,将成为城镇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城镇公共设施转型:从满足“市民”需求向满足“市民与游客”需求转型

传统的城镇公共设施主要为居民提供服务,新型城镇化还要为外来游客提供服务。新型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包括文化娱乐、体育运动、医疗、卫生、展览、公共交通设施等,要考虑旅游休闲消费需求,配套建设旅游休闲设施,提供旅游休闲服务,构建居民与游客共享公用的城镇公共设施体系与服务系统。

返回顶部

“国民旅游休闲”导向的“产业融合”之路探索

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 汤少忠

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发布实施执行之际,国民旅游休闲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生活性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如何发挥其关联性广、带动性强的作用,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的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及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发展规划,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一、“国民旅游休闲”导向的产业融合作用

产业融合,从产业创新发展来看,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进行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及重新组合,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产业融合,推动着产业转型、产业变革,日益成为新型产业形态产生和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从旅游休闲经济发展来看,产业融合的结果是出现了新的旅游休闲产品、新的旅游产业形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旅游休闲导向的产业融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提升旅游休闲吸引力、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二、“国民旅游休闲”导向的产业融合方式

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并构架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国民旅游休闲导向的产业融合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纵向延伸融合,二是横向渗透融合,三是产业重组融合。

1、纵向延伸融合

纵向延伸融合,即产业通过向上下游的延伸产业链条,纵深发展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这种产业融合,在国民旅游休闲的导向下,一方面表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向下游纵向延伸,与第三产业融合,通过“一三互动、二三互融”,实现“提升一产、促进二产”的产业融合效应。如农业与国民旅游休闲融合,发展农家餐饮与住宿、农产品购物、农事活动体验等休闲农业业态,提升传统农业种植、养殖的产业附加值;工业与国民旅游休闲融合,发展工业旅游观光、工业旅游体验、工业产品购物体验等,促进工业产品的销售、创意制作等。另一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一、第二产业延伸。如旅游休闲向第一、第二产业延伸,发展旅游休闲器材装备制造、旅游休闲食品种植养殖等。

2、横向渗透融合

横向渗透融合,即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叠加,渗透融合形成新的产业类型。在国民旅游休闲的导向下,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如旅游休闲与文化娱乐、体育运动、医疗养生、教育、会展等产业之间的叠加与融合,形成文化旅游休闲、体育旅游休闲、医疗旅游休闲等产业形态。

国民旅游休闲导向下的产业横向渗透融合,关联大部分生活性服务业中的产业类型,融合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将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关键。同时也是塑造旅游休闲特色、增强旅游休闲内涵、丰富旅游休闲产品、形成旅游休闲大产业的抓手。

3、产业重组融合

产业重组融合,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关键产业的引领下,以关键产业的价值链为切人点、以关键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支点,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在国民旅游休闲的导向下,产业的纵向延伸融合、横向渗透融合都依托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产业重组融合,则是以旅游休闲业为主导,以旅游休闲度假区、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旅游综合体等为表现方式,进行与相关产业融合与整合。

三、“国民旅游休闲”导向的重点产业融合

在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进程中,旅游业与休闲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生活性服务业”的典型代表,与生活性服务业中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关联性强的重点产业融合,一方面可以促进将旅游业、休闲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可以优化、深化发展现代服务业。

1、与“教育”产业的融合

在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中指出 “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等。旅游休闲与教育产业融合,除了针对中小学生发展户外教育旅游休闲产业外,还可以发展针对旅游休闲服务的专业院校,如酒店学院、美食烹饪学校;针对旅游休闲技能培训的教育机构,如滑雪学校、潜水学校、飞行培训学校等;针对休闲研学旅行的国学堂;针对企事业单位考察学习的教育培训基地等等。

2、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中指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文化演艺”旅游休闲项目、“鼓励和支持私人博物馆、书画院、展览馆、音乐室、手工技艺等民间休闲设施和业态发展”等。旅游休闲与文化的融合,可以激活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发过来又增强了旅游休闲的内涵和特色。

旅游休闲与文化的融合主要有五种方式,一是“活态化”融合,通过文化演艺、影视旅游等,将沉睡的文化激活;二是“功能化”融合,通过将文化融入旅游要素之中,形成文化主题餐饮、文化主题住宿、文化主题娱乐等业态,增强旅游内涵,延伸文化主题产业链;三是“产业化”融合,在原有文化产业的基础上融入旅游功能,如私人博物馆、书画院等,四是“生活化”融合,将文化生活化、旅游体验化,文化旅游地产是其产业载体的核心;五是“集聚化”融合,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休闲街区等。

3、与“医疗养生”产业的融合

随着现代都市人竞争压力的增加,健康透支,以及消费观念从“健康消费”到“健康投资”的转变,医疗养生旅游休闲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刚性需求。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中,“医疗养生旅游”被作为鼓励积极发展的一种重要旅游休闲产品。“旅游休闲”与“医疗养生”融合,主要是在传统医疗基础上,将旅游休闲业融入到传统医疗的上游、中游、下游产业,形成医疗养生旅游休闲产业的业态。向上游可以发展健康体检业、中医药种植及观光旅游业;向中下游可以发展康复疗养业,如骨科疗养、中医理疗等业态。此外,还可以发展“美容养生”等产业。

国民旅游休闲导向的产业融合,除了以上几个产业融合外,还可以与农、林、牧、副、渔业;工业、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酒店住宿业、会展业、体育业等等产业融合,促进相关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返回顶部

国民旅游休闲假期市场分析

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 赵玉华

2013年2月,国务院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首要看点就是强调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这无疑为国民休闲注入巨大动力,因为假期的调整将从根本上改变国民旅游的出行时间和出行方式,对国民旅游休闲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将重点解读《纲要》对假期市场的影响。

第一,22-50岁的中青年旅游市场是全民旅游的主力

《纲要》提出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完善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的休假保障措施。从我国目前就业状况来看,22-50岁的中青年已经或即将成为带薪年休假的主要受益者,从而构成国民旅游休闲假期市场的出游主力。

在出游时间上,除了十一、春节、现有小长假及周末等惯例出游之外,带薪年休假的落实将使得长线旅游更有可能,对休闲度假产品的需求将形成热潮。同时,由于假期的自由性,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黄金周的压力,大多数人可能会结合小长假和周末形成新的出游高峰,从而对休闲产品的深度体验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出游方式上,更多的个性定制游、散客自助游将深入市场。出游前查攻略看点评、租车游自驾游圈子游将更为普及,同时,网络也将越来越深刻的融入到国民旅游的活动组织中。

在出游特征上,22-50岁的职场人士通常具有工作压力大、身体亚健康的特点,渴望逃离都市生活,回归自然乐土,寻求心灵释放。近郊的田园休闲、长线的度假休闲和专项的养生养心休闲将成出游热点。

第二,学生旅游市场是全民旅游的劲旅

《纲要》明确提出保障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这无疑为学生旅游休闲市场增加了无限可拓展的空间。因为春秋是大多数景区和城市的黄金适游期,《纲要》中提到的春秋假的增加,研学旅行的推行,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免费开放,学生减免门票政策的落实,公众免费开放日的设立以及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等,都预示着学生专项市场将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一方面,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种教育娱乐产品将持续升温。一直以来,走进自然、寓教于乐是中小学生旅游市场的主旋律,冬夏令营是长期受家长和学生青睐的旅游形式。随着休闲产业的发展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都市生态农园、主题休闲农庄等休闲体验产品和主题公园、儿童职业体验馆、主题拓展等娱乐体验产品备受欢迎。

另一方面,大学生市场备受重视。近10年大学生市场以乘倍数量增长,可谓商机无限。大部分的大学生把旅游当作感受世界、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所以研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生活观对于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非常重要。新时代的90后爱自由、有个性、追时尚,求新求奇求特的旅游需求表现明显,相对更加重视旅游经历,非常注重特色,传统的观光旅游已完全不能满足其需求。并且他们注重价格,讲究经济,多以群体自助游为主,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迅速。从市场供给来看,常见的产品有近郊生态休闲游、主题探险游、主题体育游等等。各种主题的修学旅游也逐渐升温,有英语学习的夏令营、文化采风游等,但相比国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家庭旅游市场是全民旅游的热点

带薪休假和学生市场的叠加将直接带来家庭亲子游市场的火爆。尤其我国独生子女现象和“6+1”家庭结构的增长趋势,使得教育逐渐成为家庭主题。据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数据显示,家庭支出前三位为:子女教育、买房、休闲娱乐。而全国25%的家庭旅游携带18岁以下孩子,其中91%的家庭旅游以休闲娱乐为主。“小手牵大手”的各种家庭亲子游产品持续升温,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一大热点。

家庭旅游主要是在旅游中增进与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父母在陪伴孩子的同时进行自身的减压和放松,因此亲子旅游首先是一个家庭活动,儿童的意愿影响全家的停留时间,大多数家庭通常选择去周边地区进行短途旅游。出游偏好上也多以女性决策为主、孩子需求为导向,包含素质教育和科普教育的综合型旅游休闲度假产品最受欢迎。

除家庭亲子游外,全民休闲环境的改善也使其他结构的家庭旅游呈增长趋势,如单身家庭、夫妻二人家庭、核心家庭和延续式家庭。一般来说,单身出游几率要小于已婚夫妇家庭,已婚夫妇家庭出游几率要小于有子女家庭。除单身家庭外,各类家庭大多选择与家人旅游,很少单独出游,这反映了城市居民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以家庭为核心的消费模式。

综上所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发布将全面激发国民大众的旅游热情,从而促成若干旅游热点和旅游热线。作为旅游规划机构,有使命有责任通过悉心规划景区和线路,为国民旅游者提供美好的旅游体验。

返回顶部

国民旅游休闲的城市更新策略

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 赵玉华

如果说广义的旅游是远距离的,那么狭义的休闲相对是近距离的。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尤其提到了城市旅游休闲空间的营造和提升,如城市休闲公园应限时免费开放;推进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和特色旅游村镇的建设,加强公园绿地等公共休闲场所保护,加快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无论是城市休闲公园的免费开放,还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都是以旅游休闲空间的提升来促进城市的更新。本文将从城市旅游休闲空间的营造和提升角度解读国民旅游休闲的城市更新策略。

关键问题

城市旅游休闲空间具有双重属性:城市属性和旅游属性。一方面,这里拥有高速发展的都市特性,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车水马龙的繁忙交通、完备系统的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旅游休闲空间的营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旅游、工作、生活三者的深度交融使得城市与旅游的关系愈加深入,即游览界面、生活界面和工作界面三位一体,游客、居民和商务工作者的功能诉求不一却共享同一空间。因此,城市功能的提升和旅游功能的再造是城市旅游休闲空间提升面临的关键问题。

指导思想:城市旅游化、旅游标准化

那么如何通过城市设施的改造、旅游功能的增加和旅游文化的注入提升旅游休闲空间,使市民空间和游客空间和谐相融,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更新呢?因为已成型城市的可利用空间极其缺乏,各种功能只能在有限空间上进行叠加,同时要求对组织与层次梳理清晰,做到居民与游客双方满意,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目前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其都市化的开放空间更多的是为城市居民而服务,旅游化的缺失是城市旅游休闲空间营造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对城市进行旅游化的提升改造应遵循“城市旅游化、旅游标准化”的原则,在被城市空间割裂的旅游断裂带上进行缝合和串联,并在现有设施和环境的基础上加以旅游化改造,完善标识系统的旅游化、市政绿化的旅游化、服务窗口的旅游化以及服务设施的旅游化,最终处理好五大关系:旅游休闲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旅游休闲设施与城市设施之间的关系、旅游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关系、旅游休闲与市民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免费开放与收费经营的关系。

空间策略:统一标识,品牌共鸣

对于城市旅游休闲空间而言,由于处于开放的城市空间,没有围墙不再封闭,且宜游宜居,因而旅游的识别性和空间感相对封闭式传统景区而言就显得更加必要,需要使城市旅游休闲空间既特色鲜明,又与开放的城市有机融合。因此,有必要构建统一的旅游标识导览系统。一方面,为旅游休闲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形成连贯流畅的旅游游览线路;另一方面,富有文化特色和设计感的标识系统会作为城市空间的个性家具,从而成为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线,使旅游休闲者在旅游形象和城市品牌间产生强烈的共鸣。

设施策略:文化点睛,重点提升

《纲要》提出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居民休闲空间。一般来说,城市设施是相对完备的,只是缺少旅游化与文化性,因此,本着“合理增设,重点提升”原则,其改造和更新重在突出城市的整体风貌与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城市旅游休闲中的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中尤以旅游公厕和休憩设施的改造为主,既适当变化以突出地块特征,又考虑整体造型使其与周边氛围相和谐。

交通策略:共享为先,疏导为主

去寸土寸金的城市旅游,停车问题是行程安排的“大头”。考虑到游客出行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城市交通系统的复合性,城市旅游休闲中的停车系统必须对自驾车与旅游大巴进行兼顾,以营造出良好的人性化城市旅游氛围。《纲要》也提出各地要将游客运输纳入当地公共交通系统,提高旅游客运质量。因此,交通的提升改造最基本的原则是共享、疏导。一方面,散客自驾车可以共享市政设施,旅游大巴可以临时增加旅游专用停车场。另一方面,除了静态交通系统,动态的交通游憩组织也非常重要。有条件的城市重点旅游休闲区,可以建设旅游专用通道以疏导客流,并增加自行车租赁点和旅游公共巴士以缓解城市交通系统压力。

开放策略:有约参观,有序引导

由于城市旅游休闲空间的特殊性,会有学校、教堂、工业厂房等面向大众开放的单位。如何实现有序有效的“开放”,才能既不影响市民的生产生活,又满足游客休闲需求?《纲要》中提出的设立公众免费开放日就是很好的途径。推而广之,就是有约参观模式。即在不影响各开放单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由旅游主管部门与各单位签订开放管理协议,明确参观时间段、参观区域范围和注意事项,并在各参观点落实专人负责,确保游客接待及参观游览文明有序。

运营策略:鼓励免费,商业运作

城市旅游休闲空间是收费,还是免费开放?这些问题对各单位而言面临两难抉择。《纲要》在这一问题上,也给出了明确导向:城市休闲公园应限时免费开放。稳定城市休闲公园等游览景区、景点门票价格,并逐步实行低票价。鼓励设立公众免费开放日。在实践中也反映出这一趋势。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都相继开放,免收门票,通过商业运作发展大旅游,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综上所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颁布,不仅是对国民旅游休闲时间的政策引导,更重要的是对国民旅游休闲空间的营造和提升进行政策上的督导。而城市旅游休闲空间的提升仅仅是促进城市更新的一种手段,妥善处理好以上各方面的关系,建设宜居、宜游、宜商的城市共享空间,提升居民、游客、商业经营者的满意度,实现多方共赢,才是提升城市旅游休闲空间、促进城市更新的最终目标。城市应借休闲之机,在城市功能之上叠加旅游功能,以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空间品位,满足国民旅游休闲需求。

返回顶部

国民休闲时代下旅游开发的新思路

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 李凤

刚刚结束的蛇年春节旅游数据创下新高,2013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2.03亿人次,比上年春节黄金周增长15.1%;实现旅游收入1170.6亿元,同比增长15.4%,我国的旅游行业正在向着一个更快的速度发展。如今,国务院又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通过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进一步增加公众可支配休闲时间。

随着国家主导的国民休闲不断推进,旅游逐渐从奢侈型消费转变为日常型消费,旅游需求随之发生转变,那么国民休闲时代下旅游开发应有哪些新思路呢?

1. 门票经济将走向尾声,创新多元化盈利渠道成为旅游开发新选择

根据《纲要》低门票、免门票是未来趋势,创新旅游开发的盈利模式成为必然。如西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2002年10月起,杭州开始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使西湖景区成为国内唯一、也是第一个不收门票的5A级风景区。西湖免费开放前,杭州一年的旅游总收入是549亿元,2011年这一数字达到1191亿元。

如何转变门票经济模式?专家认为,其关键在于推动旅游业往休闲度假模式转型,只有产业链得到延伸,收入手段多元化,门票经济的模式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因而,国民休闲时代下,延伸产业链,创新多元化盈利渠道是旅游开发的核心。

2. 休闲度假游时代来临,以休闲为重心的旅游业态结构成为新趋势

中国人公共假期每年已有115天,有报道称已达到发到国家水平,而这115天不包括带薪休假日,若职工带薪休假能够落实,相当于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假期,旅游已从奢侈型消费转向日常消费。根据《纲要》,针对散客的旅游休闲公共服务设施将进一步加强,目的地公共信息网站、旅游咨询中心、标识系统建设等智慧旅游城市建设项目可望提速,自助游成为旅游市场主力。

自助游游客,出游的目的已经不再是追求“到此一游”,而向“来过,便不曾离开”的品质休闲游转变。目前已有些旅游地借此转型成功,如大家熟知的乌镇、西塘,均是在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休闲业态的导入与创新,住宿设施的多元化,成功在江南众多古镇中脱颖而出。

3. 旅游成为日常型消费,传统休闲业态与旅游地有机融合成为开发新热点

集中休假直接带来“景点不堪重负、交通空前紧张、商家趁机涨价、欺客宰客频发”等系列问题,也导致了旅游市场明显的淡旺季。根据《纲要》,职工带薪休假的落实将能够有效平抑淡旺季,通过个人休假时间的灵活调整,将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旅游市场趋向于日常化、常态化经营。

现在人们面对假期也已趋于理性,很多人已经不再去热门景点凑热闹,而是偏好于去一些生态环境好、文化资源丰富、休闲设施多的地方。休闲游将逐渐成为主流,传统休闲业态的导入与创新符合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传统商业休闲业态进入旅游行业成为必然。正如我们熟知的万达,早在2007年,万达就明确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集团未来10年甚至是20年的主要战略方向,2010年,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将旅游地产定位为未来万达的支柱型产业。

4. 旅游时间更充裕,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中西部地区成为投资新走向

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旅游研究报告》数据,2000年~2009年十年间,东部地区的国内旅游人数一直占到全国的40%以上,中西部地区一直维持在20%~25%之间,东部地区国内旅游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从《纲要》计划于2020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看,国民休闲时间得到保障提升,加之国家高速公路限时免费措施的推行,为我国中西部旅游发展迎来机遇。较为典型的西部省份有休闲度假资源丰富的贵州、四川;此外,还有距离北上广核心客源区较远的远程旅游目的地,例如新疆、西藏和云南,也将会吸引更多时间预算充裕的长途旅游者。

5. 旅游时间更自由,“分时度假”类产品真正成为度假市场新宠儿

可自由支配的旅游时间增多,游客休闲度假组织方式随之发生改变。以往受制于假期过于集中,在国外发展较好的“分时度假”,在国内基本沦为房产销售的一种方式,与国外“分时度假”的内涵相距甚远。根据《纲要》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从实质上推进“分时度假”旅游方式快速发展。

返回顶部

国民旅游休闲产品开发思路

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 程华

新出台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鲜明提出丰富多样化的国民旅游休闲产品。其中鼓励发展的旅游产品共有十类。从交通方式定义的共有三类,自驾车旅游和自行车旅游、邮轮游艇旅游。从产品功能定义的共有七类,分别是乡村度假、体育健身游、医疗养生游、游艇休闲游、温泉冰雪游、红色旅游、旅游演艺、休闲购物游。

研读《纲要》中关于旅游产品的核心思想,我们认为重点体现三大趋势。

其一、产品类型上,医疗养生游、邮轮游艇游、体育健身游等新兴的旅游产品得到鼓励与发展,充分体现了顺“市”而为的产品更新思想,可以预见未来旅游产品必将迈向功能细分的时代。

其二、产品形态上,将不再局限于传统收费型景区,《纲要》重点强调了加强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特色旅游村镇等多种休闲空间打造,鼓励城市公共空间推行免票或低票价运营,长远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成为此类产品策划规划的重点。

其三、产品内涵上,《纲要》提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旅游休闲产品科技含量。毫无疑问文化资源的产品外化以及与自然生态等产品的融合,科技手段的注入将成为旅游产品开发重要的发展策略。所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广大游客需求趋向深度体验的时代,本土文化元素的注入势必给旅游地的产品增添独特的基因。科技元素的应用让产品的体验感更生动,事实上一些尖端技术的应用正在成为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垄断性卖点。

解读国民旅游休闲产品概念内涵,探究产品开发思路。

1、 自行车旅游

自行车旅游是指旅游者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以游览体验旅游目的地自然人文风光为目的,并获得骑行体验和乐趣的一种户外旅游体验活动。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视和深度体验旅游的追求,自行车旅游凭借其低碳环保、强身健体的特点,从最初的单车旅游,发展到现如今的成团结队自行车旅游,从最初的周边出行,到现在的远距离旅游,自行车旅游发展规模日渐壮大。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原生态的环境,多样的地形地貌是发展自行车旅游的有利条件,网络化便捷的绿道或专用的自行车慢行交通系统以及完善安全的自行车综合服务系统是保障自行车旅游产品成功开发的前提。

2、自驾车旅游

自驾车旅游是以私有或租借的车辆为交通工具,以旅游休闲度假为目的,前往目的地旅游的连续过程以及在旅游地进行的一系列食住行游购娱等活动的组合。

“驾”与“游”体验的结合是产品开发的关键,重点需要做好三个工作:一是以风貌和谐的道路交通为基础,将旅游交通建设纳入到城市交通规划体系中,把主要的旅游交通动线按照风景道标准进行建设,新加坡的主题公路可谓成功的案例。二是以智慧化的自驾游旅游信息服务系统为保障,清晰的道路指引、必备的汽车维修加油的补给、动态更新的目的地容量数据等软实力的建设,都需要在规划中予以重视。三是以个性化的配套设施为支撑。迎合自驾车客群向往个性、自由等特点,导入一定主题,开发团体性强的汽车影院、汽车营地、烧烤BBQ等产品。

3、邮轮游艇旅游

邮轮、游艇正在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新型消费品,也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产品集群中不可或缺的形象代号。邮轮游艇产业是一个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体系,开发邮轮游艇产品有助于拉动产业蓬勃发展。以邮轮游艇消费为驱动,做强邮轮游艇服务业,进一步带动邮轮游艇装备制造业,循序渐进壮大产业体系。推动建立邮轮游艇信息平台,加快推进互联互通破解跨区域航行限制障碍,实现区域内入出境邮轮游艇信息数据传输与对接,促进资源共享。

4、乡村度假

乡村度假是以乡村为载体,以乡野农村生态环境和乡村生产、生活等乡土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旅游形式。乡村度假是农家乐旅游的高级形态,业已成为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的主流趋势。目前国内成熟的产品开发模式主要有产业庄园式乡村、文化乡村聚落、养生乡村、景区配套四种。

在乡村度假产品开发时需要重点把握四个问题:营造原生性的乡土环境体现浓郁的乡村风情,食住行游购娱要素集聚搭建复合型的度假设施,规范化的管理保障产品可持续发展,农旅品牌有机渗透驱动乡村旅游全面发展。

5、体育健身游

旅游者以参与体验各类体育运动项目、会议、交流、观看体育赛事为目的,是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交叉的产物。据国际体育旅游委员会统计,全球体育旅游的收入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32%。从山地冰川、河流湖泊、海岸沙滩到民族体育文化,我国丰富多元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体育健身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合资源特性和市场需求及区位条件,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开发可选择三种模式。一是资源运动化。依托山地、湖泊、沙滩湖泊等资源,复合山地徒步、高尔夫、水上运动项目、滑雪等功能,打造丰富多彩的产品体系。二是体育赛事驱动。以重大国际性专业体育赛事为引爆,以专业竞技类体育健身产品为主,娱乐消遣性项目为辅。三是特色运动品牌驱动。适用于旅游度假区内,培育一个体育运动品牌,将其发展到极致,继而带动整个片区发展,如新西兰皇后镇的极限运动。

6、医疗养生游

以医治、康复、疗养、养生为目的,以一定的医疗设施为条件,依托旅游目的地各种医疗资源或有利于其恢复健康的养生资源,并伴随着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活动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总和,体现了旅游产业与医疗服务业的融合效应。全球每年医疗旅游市场规模达1000亿美元,已经成为增加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医疗养生旅游在中国起步较晚,开发门槛和风险相对较高。强有力支持的政策条件是重要的先决条件,一流的养生生态环境是吸引客源的基础,权威专业的医疗资源是核心。国内医疗养生开发主要有两个模式,开发较多的主要存在于旅游度假目的地区域,依托温泉、中药等资源,开发以“疗”为目的的综合康复型的度假产品。在少数城市,主要是上海、成都、北京、天津。以医疗服务产业为导向,以特色医院为核心驱动力,吸引周边区域以及入境市场,开发以“治”为目的的旅游产品。

7、温泉冰雪游

对于温泉旅游而言,经历了从第一代温泉泡池到疗养院到温泉酒店到第四代温泉度假村,温泉旅游的规模不断扩大。第五代的温泉旅游,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温泉度假区为载体必将成为温泉休闲旅游发展的趋势。温泉产品更加注重文化性、娱乐性、保健性、主题化的开发。各具风情的室内外泡池、汤屋为基础,延伸SPA、水疗、水游乐等休闲产品,关联康疗、会议、度假、运动、温泉农业等相关产业,圈层化发展。对于冰雪旅游而言,其市场已呈现大众化,国际化的趋势,为了更好释放冰雪资源的价值,产品开发上,运动化,民俗化、节庆化、艺术化将成为重点开发方向。

8、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目前开发的红色旅游多是以历史人物和革命事件的展示、复原为主,具有被动教育性、政治严肃性、静态展示性等特点,缺乏多元化、立体化和休闲娱乐化的体验方式。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关键要在产品游憩上创新体验。我们认为首先要做好三大转变: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场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从历史事迹到时代精神变历史瞻仰为思想感召。从红色景区到红色产业,变单点开发到产业集群。

9、旅游演艺

以吸引游客参与体验为目的,运用各种表演艺术的形式表现旅游区特定主题,为游客提供的各种商业演艺活动。各种形式多样的旅游演艺产品已经成为提升旅游区吸引力的一把利剑。与吸引力伴生的特征就是投资较大、运营成本高的难题,对旅游市场规模有较高的要求。可持续长远来看,演艺产业链的培育将是趋势。

国内旅游演艺主要有三类:一是在主题景区内结合一定主题开发的节目式表演,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即属于此类。二是以旅游地的山水环境为舞台,结合系列人工景观,开发的山水实景秀,是夜间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向。以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为代表。三是以剧院、文化演艺中心、商务度假酒店为载体,面向游客旅游体验,兼顾城市文化消费,适当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发的系列室内文艺表演。如《宋城千古情》、《唐长安乐舞》等。

10、休闲购物游

从旅游心理上看,在旅游休闲中有一种现象叫做旅游购物欲扩张,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购物时常常导致冲动购物消费,这就为发展休闲购物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潜力,可以肯定的说购物机会是旅游者决策出行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休闲购物游并非简单的买卖双方的销售与购买,是以提供享受型购物体验为目的的一种休闲活动。休闲购物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把握三个层次的问题,基础自然是购买什么样的商品,知名品牌商品如奥特莱斯那种,还是本土特色手工艺等。更重要的是如何享受购物的过程,迪斯尼乐园式的购物值得借鉴,即通过主题化、情境化方式丰富购物的体验过程。最后就是购物的空间载体,规划开发时需要充分结合地块特点和整体功能布局的统筹安排下,筛选商业街、购物MALL、购物度假村还是商品交易中心等其他产品形态。

返回顶部

“国民旅游休闲”新时代的“规划”革新思考

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 汤少忠

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指出“要把国民旅游休闲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发展规划。加强对各地旅游休闲发展的分类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编制适合本地区旅游休闲发展专项规划。城乡规划要统筹考虑旅游休闲场地和设施用地,优化布局。”由此可见,旅游休闲相关规划的革新,是政策法规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对传统规划革新的必要性

1、旅游持续发展的需要

传统旅游规划,无论是旅游发展规划,还是旅游区规划,关注的重点更多是外来旅游者,本地居民的关注不足;对传统观赏性旅游资源关注有余,对新时代休闲性旅游资源考虑不足。传统的规划视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地规划服务的对象、设计的功能、产业的关联等等方面规划的不到位,也致使大多数旅游地产生 “四季分明”的淡旺季现象以及白天热闹闹、夜间冷清清的“日夜温差”现象。在国民旅游休闲时代发展的推动下,在过往“留不住游客”的困境迫使下,传统旅游规划迫切需要革新。

2、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发展一方面没有特色、没有内涵,造成千城一面;另一方面随着规模的扩张,带来了诸如环境恶化、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等一系列城市问题,让城市变得不宜居。在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的发展节点,根据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开始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城镇化发展需要增强内涵,提升发展质量。与此同时,传统的城镇规划、城乡规划也需要革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出台,有效地促进了这种革新方向。《纲要》指出“加强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特色旅游村镇建设,营造居民休闲空间。”城镇这些空间的休闲化、特色化发展,为构建城镇宜居环境、增强城镇特色、增加城镇吸引力与竞争力,提供了支撑。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十二五”发展的主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方式的主攻方向,扩大内需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旅游休闲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生活性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引擎之一。因此,旅游休闲相关规划需要革新,以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二、对传统规划革新的思考

在国民旅游休闲新的时代下,根据《纲要》要求,一方面要将“国民旅游休闲”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发展规划。尤其是城乡规划、旅游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国民旅游休闲的发展,进行空间规划、功能规划、产业规划等方面的革新。另一方面要创新编制新型规划。根据《纲要》提出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编制适合本地区旅游休闲发展专项规划”,我们认为可以创新编制以下几类发展专项规划。

1、创新编制《城市旅游休闲发展专项规划》

《城市旅游休闲发展专项规划》可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也可以单独编制。该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不同的是城市游憩功能、游憩设施、游憩空间等方面规划的更系统、更深入;与传统旅游发展规划不同的是旅游休闲的对象更加关注城市居民,根据《纲要》的相关内容,将系统规划中小学生、银发、工薪阶层等城市人群的休闲空间、休闲活动、休闲设施等,对城市规划传统的公共设施优化提升与革新再造。此外,该规划还有利于城市公共设施与旅游公共设施的融合与转化,营造特色的城市空间,以及城市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塑造城市特色,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创新编制《农业旅游休闲发展专项规划》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发展农业旅游休闲是较好的方式。编制《农业旅游休闲发展专项规划》,发展农业旅游休闲产业,能有效地整合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化、纵深化发展,以现代农业观光为代表的农业旅游深度发展。

3、创新编制《旅游休闲产业提升发展专项规划》

传统旅游发展规划,在发展战略、空间布局、产品开发、产业要素、营销宣传等方面规划了很好的架构,但在产业纵深发展、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还不够深入,在旅游关联的相关产业部门工作还不够具体、不够细致,致使旅游发展规划在实施方面大打折扣。因此,在传统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旅游休闲产业提升发展专项规划》,一方面有助于弥补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性、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创新编制其他类型的专项规划

为了营造更好的休闲环境、开发更丰富的休闲旅游产品,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编制《旅游休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规划》、《温泉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冰雪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