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验分析

发展综述

国际上,国家公园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和成绩,是保护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方面,美国100余年国家公园历史中,直接效益明显,近年来每年接待的游客量都在3亿人次以上,但是也重视泛旅游业发展:重视周边社区带动、强调为了人民的利益,有约束地提供游憩机会。 (find your park)

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大体量荒野型国家公园,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中体量半乡村型国家公园和以日本、泰国为代表的小体量自然文化复合型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数量 起源 初衷 产业
200个国家,近10000个国家公园 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 保护与众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 科教、旅游、文创、生态农业、生物科技
趋势
一是保护对象从视觉景观保护走向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是保护方法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保护; 三是保护力量从一方参与走向多方参与; 四是保护空间从点状保护走向系统保护。
分区
特别保护区(特殊地理条件和生态系统) 原野区(无机械动力探险、露营) 自然环境保育区(生态修复、科普研学) 娱乐区(教育、体育、营地) 服务区(中部或边缘地带,小镇、乡村和出入口所在位置)
我国国家公园试点占国土面积(陆地)的2.3%,预计占据国土面积6%~9%。

美国国家公园

美国国家公园概念

狭义的国家公园是指拥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具有国家级保护价值的面积较大且空间上连续成片的自然区域。

广义的国家公园即“国家公园体系”(national park system),是“不管现在或者未来,由内务部部长通过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的,以建设公园、文物古迹、历史地、观光大道、游憩区为目的的所有陆地和水域“。在这个体系中国家公园处于核心,保护措施最为严格,其他单位则根据级别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

美国国家公园选定标准

国家重要性
(独一无二、景观最优..)

适宜性
(特定自然和文化主题..)

可行性
(占地面积、经济费用..)

NPS不可替代性
(保护机构的最优选择..)

美国国家公园法律体系

《国家公园基本法》:规定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基本职责。

  • 《授权法》:规定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基本职责。
  • 《原野法》:它使美国国会有权命名联邦公有土地成为国家原野保护体系的一部分 。
  • 《国家环境政策法》:美国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大法。
  • 《原生自然与风景河流法》: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系统以保护那些具有杰出的风景、休憩、地质、野生动物、历史、文化和相似价值的河流,使其保持自然状况。
  • 《国家风景与历史游路法》: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家风景游路网络的形成。

美国国家公园经营机制

资金机制

联邦政府拨款      门票及其他收入      社会捐赠

经营机制

实行严格的“管理与经营相分离”的制度      奉行保护第一的原则

发展历程

起源于维护自然的有识之士,建立国家公园局加强管理,并始终严格贯彻保护

萌芽阶段
1832~1916
19世纪初,美国艺术家、探险家等有识之士认识到西部大开发将对原始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同时颇有权势的铁路公司也发现了西部荒原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在价值。于是维护自然的幻想主义者和与强调旅游开发的适用主义者一拍即合,结合起来共同反对伐木、采矿、修筑水坝等另外类型的适用主义者,并最终胜利地说服国会立法树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
成型阶段
1916~1933
截至1916年8月,内政部共辖14个国家公园和21个国度纪念地,但没有专门机构管理它们,维护力度十分单薄。国家公园重新面临着资源开发的宏大压力。这种情形下,马瑟(stephen tyng mather)胜利筹建了国家公园局,并制定了以景观维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双重任务的基础政策。同时积极辅助扩展州立公园系统以缓解国家公园面临的旅游压力。
发展阶段
1933~1940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签订法令将国防部、林业局等所属的国家公园和纪念地以及国度首都公园划归国家公园局管理,极大加强了国家公园系统的范围。同时随着罗斯福新政的展开,国家公园局与国民维护军团(ccc)配合,雇佣了成千上万的年青人在国家公园和州立公园内完成了数量众多的维护性和建设性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对国家公园系统发生了深远影响。
停止与再发展阶段
1940~1963
二战期间国家公园系统的经费和人员急剧减少,但国家公园局却胜利地抵制了军事飞机制作业、水电业等开发公园内自然资源的野蛮请求。战后由于国家公园的游客大增,旅游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国家公园局启动了“66打算”,即从1956年起,用10年时光,破费10亿美元彻底改良国家公园的基本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条件。“66打算”在满足游客需求方面是胜利的,但在生态环境维护方面斟酌不足。
重视生态维护阶段
1963~1985
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美国国家公园局维护的仅仅是自然资源的景观价值,而对资源的生态价值没有充足认识。随着美国环境意识的觉悟,在学术界和环保组织的压力下,国家公园局在资源管理方面的政策终于向维护生态体系方面做出了迟缓但主要的调剂。
教导拓展与合作阶段
1985年以后
国家公园的教导功效在1985年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教导硬件设施方面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建设,在人员配备、资金部署等方面优先斟酌。使国家公园系统成为进行科学、历史、环境和爱国主义教导的主要场合。由于里根以后的几届政府不断紧缩国家公园局的人员和资金范围,因此这一时代的另一趋势是国家公园局越发重视其他政府机构、基金会、公司和其他私人组织共同开展合作。
注:来源于杨锐.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J].中国园林,2001

美国国家公园经验借鉴

中央与地方关系使命有侧重,分工明细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遗产资源根据重要性分级所有、分级管理,使命各有侧重

国家公园以维护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并供给全国公民观光机遇为目标

州立公园主要为当地居民供给休闲度假场合,许可建设较多的旅游服务设施

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依据产权关系分部门所有,依据资源性质使命各有侧重

资源保护与经营开发之间的关系

资源保护和提供公益服务是根本,经营开发是为之服务的手段

管理机构和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

管理机构需要民间组织财力、人力的帮助和在管理上的监督

简单愉悦公众和全方位为公众服务的关系

必须拓展为公众服务的领域,同时引导公众更全面深入地利用遗产资源

美国之所以能形成处理这些关系的有效模式,主要原因是其很清晰的管理理念—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的“美国理念”:根据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确定资源的使命,然后建立与使命相对应的资金机制、管理机制、经营机制、监督机制等,以保证管理手段、管理能力与管理目标相适应。

新西兰国家公园

新西兰国家公园运行机制和管理理念

绿色旅游品牌+完善法律法规+财政投资为主,公益基金为辅+特许经营

建立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管理体制

  • 地貌景观或特殊动植物群落占主导地位,必须充分发挥岛国自然与人文景观优势;
  • 公园的规划和开发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证,在国家环保部的统一领导下工作,要认真听取生态、气侯等方面专家的意见
  • 国家公园内的自然景观严禁开发。

提倡绿色管理的先进理念

  • 在政府组织和大众的心里都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理念。
  • 新西兰非常注重国家公园的发展战略,将国家公园作为国家的绿色旅游品牌。以整体性的宣传铸就国家的绿色健康价值观念.通过国家行为将绿色旅游品牌推向全世界。

健全与完善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 《国家公园法》、《自然保护区体系法》、《新西兰自然保护区体系法改革法案》、《资源管理法》、《野生动物控制法》、 《国家公园法》、《海洋保护区法》、《野生动物法》

特许经营的
盈利模式

  • 全面履行特许经营制度,即公园的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设施向社会公开招标。

探索生态资金的支持模式

  • 政府财政是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每年预算投资高达1.59亿美元,专门用于国家公园的生态管理和保护工作
  • 基金项目同时为公众搭建公益捐赠平台。

发展历程

天性就有对自然的信仰,建立的原动力主要来自于个人和团体,且更加专业

征购时期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毛利人对自然的信仰体系为新西兰保护区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西兰的第一个保留地是根据英国王室御旨设立,主要有利于满足港口、船坞和建筑用地需要。1887年,新西兰获得了第一个国家公园的土地,北岛中部的火山顶中心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毛利人希望永久保护,这是维持祖先遗留的土地不受侵害的途径。
维护看守阶段
20世纪30-40年代
这一阶段,公园管理基于日常事务,专职人员很少或根本没有,但外部对公园的压力也很小。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已是新西兰的全部公园和保留地形成和发展的最后阶段,共建立了以风景或自然保护为目的的4个国家公园和1300多个保留地。建立国家公园的原动力主要来自于个人和团体。
管理阶段
19世纪50年代至今

1952年新的《国家公园法》清楚表明了国家公园的职责:首先发挥保护作用,其次是满足人民的休闲娱乐和精神追求。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这10年时间,整个保护的利用途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土地和测绘部、新西兰林务局等主要土地管理机构和新西兰皇家森林和鸟类保护协会、原始森林行动理事会等环保宣传游说志愿团体和组织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可以看做成年期。保护团体日益成长壮大为有组织的政治游说者,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公众集中注意到现有保护区域的政治游说者。

新西兰国家公园借鉴意义

强化绿色旅游品牌,营销深发力

营销深发力

  • 全力销售“百分百纯净新西兰”
  • 网络营销、精准营销、品牌营销、公关营销等多元化营销策略。

确保深生态

  • “生态”的产业结构:畜牧业、旅游业为优势产业
  • 生态保护立法:《保护法》、《资源环境法》、《国家公园法》等。
  • 特许经营制度:基于保护与游憩双赢的特许经营目的;项目分散(化解垄断)的特许经营方式,特许经营时间较短

居民深参与

  • 开发矿场而临时建设居住点华丽变身旅游小镇,居民参与旅游业经营。
  • 社区居民参与到了国家公园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如当地毛利人以捐赠神山形式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同时也参与了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和管理。

英国国家公园

英国国家公园基本情况

起源于乡村,因乡村土地私有,社会公众为赢得观光使用权而推动国家公园建设

19世纪早期英国田园诗歌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对乡村风光的向往,由于乡村土地私有,其后为使社会公众获得进入乡村的权利,很多非政府组织成立并与土地所有者进行权利抗争。
1949年英国正式通过了《国家公园与乡村进入法(National Parks and Access to theCountryside Act)》,确立了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国家保护地体系,并于1951年指定了第一批国家公园。
截至目前,英国已经拥有15处国家公园,涵盖了其最美丽的山地、草甸、高沼地、森林和湿地区域,其中英格兰有10个,威尔士有3个,苏格兰有2个。国家公园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7%,其中占英格兰国土面积的9.3%,威尔士国土面积的19.9%,苏格兰国土面积的7.2%。
注:资料来源于王应临;杨锐等. 英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评述[J]. 中国园林

英国国家公园管理规划

有一套完整的国家公园管理规划标准

英国国家公园借鉴意义

社区发展方面,考虑产业

在不破坏风景资源的前提下,应丰富与优化风景区社区的产业类型,考虑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形成的可能性。例如,在农业种植区改进耕作模式,丰富农产品类型,进行农作物加工和特色有机农产品售卖;通过奖励机制引导当地居民发掘地方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风景区的价值的主要部分。

在旅游发展方面,深化项目

深化细化景区管理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用途、体量和外观的控制。从群体控制向个体控制转变,根据每个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给出控制和引导性建议。

完善管理中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

促进景区管理局与各级地方政府、当地社区和游客的交流,尤其是在管理规划和其他政策的制定阶段,应切实纳入利益相关者参与环节。景区管理局的人员选拔政策应考虑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规划审批阶段应加入公众咨询将规划草案进行公示,保证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了解规划的具体政策并提出建议。

日本国家公园

日本自然保护体系

日本国家公园土地国有率低,权属问题复杂,主要保护层面由国家环境省负责

日本内阁环境省所确定的日本自然保护地域(Areas forNature Conservation)包括以下4类

国立公园、国定公园、都道府县自然公园;
原生自然环境保全地域(WildernessArea)、自然环境保全地域(Nature Conservation Area)、都道府县自然环境保全地域;
鸟兽保护区[国设鸟兽保护IN(NationalW|l dlife ProteGion Area)、都道府县设鸟兽保护区];
生息地等保护区(Natural Habitat Conservation Area)。
类型 数量/处 面积/万km2 国土百分比/%
国立公园 34 213 5.6
国定公园 56 136 3.6
都道府县自然公园 309 196 5.2
原生自然环境保全区 5 0.5631 0.015
自然环境保全区 10 0.755 0.02
都道府县自然环境保全区 496 7.1886 0.19
国设鸟兽保护区 69
生息地等保护区 9
日本国家公园分布图
1:利尻礼文佐吕别 2:知床半岛 3:阿寒 4:钏路湿原
5:大雪山 6:支笏洞爷 7:十和田八幡平 8:三岛福科
9:磐梯朝日 10:日光 11:尾濑 12:上信越高原
13:妙高户隐连山 14:秩父多摩甲斐 15:小笠原 16:富士箱根伊豆
17:中部山岳 18:白山 19:南阿尔卑斯 20:伊势志摩
21:吉野熊野 22:山阴海岸 23:濑户内海 24:大山隐岐
25:足折宇和海 26:西海 27:云仙天草 28:阿苏
29:雾岛锦江湾 30:屋久 31:奄美群岛 32:冲绳
33:庆良间群岛 34:西表石垣

日本国家公园的管控体制与经营方式

权属问题复杂,禁止国家公园制定经济创收计划

  • 按照生态系统完整和风光秀丽等级、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旅游游客使用的重要性等指标将所有国家公园的土地划分为特别区域和普通区域。特别区域又细划为特别保护区、1级特别区、2级特别区、3级特别区4种类型,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每种级别的区域可进行何种活动都有严格的限定,对环境或者资源产生有害的行为要依法处置。
  • 日本国家公园的土地国有率较低,而且有些土地即便都属于国有,但也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可以说日本国家公园的权属问题比较复杂,因此不利于统一管理。针对此种情形,国家公园通过一定程度上规范化的管理,对自然公园内的旅游活动的内容、范围做出非常严格的规定,并对公园的交通系统、基础设施 各种户外活动制定明确详细的规划和具体要求。在发挥国家环境省主导作用同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特许承租人、科学家、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不同单位、部门以及人群共同监督与管理。
  • 日本禁止公园管理部门制定经济创收计划。因此,国家公园中除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古迹等景点实行收费制以外,其余皆不收门票。运营公园的经营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和地方政府的筹款。

日本国家公园借鉴意义

完善中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明确所有权,解决管理主体混乱的问题,以便统筹建设。自上而下,应改善多头管理的现实,确保国家公园的管理工作可以有序而高效地进行。

可以尝试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并由国家部门牵头的管理模式,整合地方政府职能比较相近的部门,尽快设立职能统一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国家主导经营

日本国家公园基本免费,这得益于政府的大力资金投入。由于我国对于国家公园建设资金投入有限,公园管理在经营过程中制定了较高的经济创收计划,从而出现了高门票、高服务费的经营现象,这也难免导致资源浪费和破坏。

未来我国应该从政府层面加大对公共设施构建方面的财力支持和公共游憩产品的投入,使国家公园经营逐步回到由国家主导管理的正轨上来。

全社会推广国家公园理念

在日本,国立公园、国定公园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全日本人民认同国家自然资源保护的载体。反观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因发展体制尚不成熟,大多数民众对于国家公园理念及内涵的认知不够明确,易将它与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概念混淆。未来应通过政府、媒体、网络等渠道向社会推广国家公园的理念,提升民众的认知度。一方面有助于彰显国家公园的真正价值,另一方面有助于在民众中自觉自发地形成对资源的保护意识,从社会公民的角度上保证国家公园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其他国家

加拿大借鉴意义

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与时俱进,且科研确保了这种演进成为长进;

保护不是严防死守,而是在细化保护需求的基础上人为干预并结合合理利用;

在基本保持财政支持为主的情况下采用多种方式形成多种资金来源,使社区也能从保护中获益从而支持保护。

法国借鉴意义

法国与我国政治体制相似,然而最初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与美国相似的法国国家公园,在现实中遇到诸多问题后于2006年进行改革,如今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若借鉴法国国家公园的加盟区、体制上的多方治理模式和绿色发展上的国家公园产品品牌增值体系等,有望针对性地解决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操作层面的实际问题。

具体改革步骤

法国国家公园将原有的、类似于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外围区”的模式改革成立为“核心区+加盟区”的模式,将“生态共同体”的概念引入国家公园管理系统,明确在核心区和加盟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生态关联和利益共享基础;
基于管理目标对国家公园的管理权进行了更好地分配,建立了中央、地方共同参与管理的治理体制并以宪章的形式确定了治理结构、各方权责,使决策程序更科学,使社区居民(以农林牧和旅游相关产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合理发展需求更全面被兼顾,最终实现在更大范围(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内的“保护为主”;
成立新的公共机构——生物多样性署。旨在整合各方力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共政策;
从法律角度承认科学专家委员会的职能,还成立了“经济、社会与文化委员会”,从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两方面协调推进国家公园的管理;
强化环境执法体制,调整执法手段并推进统一执法:土地管理权、遗产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属于国家公园,核心区由国家公园执法大队执法,加盟区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执法并共用一套执法规则。
注:资料来源陈叙图;苏杨等.法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动因、经验及启示[J].环境保护,2017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功能分区情况

国际案例

国别 功能方向 分区情况 划分依据
美国 自然资源、文化遗产保护
游憩活动利用
原始自然保护区(95%)
特殊自然保护区/文化遗址区
自然环境区(公园发展)
特别利用区
开发保护强度
野生动植物保护功能
休闲游憩利用
加拿大 生态系统保护
教育、娱乐、游憩欣赏
特别保护区(3.25%)
荒野区(94.1%)
自然环境区(2.16%)
户外游憩区(0.48%)
公园服务区(0.09%)
生态完整性
多样化的游憩需求
日本 自然资源和风景保护
户外旅游
公众环境教育
特别保护区地区(13%)
特别地区Ⅰ类(11.3%)
特别地区Ⅱ类(24.7%)
特别地区Ⅲ类(22.1%)
普通地区(28.9%)
生态系统完整性
景观等级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程度
游客使用重要性
澳大利亚 环境和动植物资源保护
科研
实施保护发展计划
完全保护区
可供参观游览区
生态资源是否被破坏
俄罗斯 自然资源和文化历史保护
生态教育
游憩
科研
完全保护区
缓冲区
游憩区
生态、历史、美学价值
是否允许经济活动
韩国 自然资源保护
科研
居民生活
自然保存区(21.6%)
自然环境区(76.1%)
居住地区(1.3%)
公园服务区(0.2%)
保护风景资源
公众游憩、教育、游览
居民权利保护
中国台湾 自然生态系的保护与利用
科普教育
游憩
生态保护区
特别景观区
史迹保存区
游憩区
一般管制区
土地利用形态
资源特性

注:来源于虞虎, 陈田, 钟林生,等.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功能分区研究[J]. 资源科学, 2017, 39(1):20-29.

分区特点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
首要目标,适当开发

国家公园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并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科普教育、游憩方面的利用。

以生态环境为核心,
小面积建设游憩区

美国、加拿大国家公园的重点保护区以上区域占总区域面积95%以上,日韩也保留了70%以上的有效保护区。游憩利用区则设置生态型游览服务设施。

功能分区类型和布局
与国情息息相关

美国、加拿大因地广人稀,少量土著社区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较小,设置有严格保护区;日韩因人口众多,设了单独居住区以协调社区与国家公园的关系

国家公园内部
不做大面积建设

通常采用自然或人工道路形成道路游览线路,在外围社区设置入口服务区,保留小面积土地作为游憩和社区发展用地。限制性利用区和利用区通常占地较小,集中布局居住区、服务和娱乐等功能。

国内案例

武夷山国家公园功能分区方案

功能区名称 规划面积
km2
占比
%
主要功能 保护利用要求 功能片区组成
严格保护区 43901.9 43.94 生态系统完整性
历史文化遗址保护
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
最严格保护
禁止任何生产设施及开发活动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
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景区的核心区
汉城文化遗址景区的重点保护区
生态保育区 34156.9 34.19 生态系统恢复
科研
严格保护
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
禁止开展经营性活动
适度开展科研监测设施建设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
九曲溪上游保护区的生态林地
游憩展示区 4465.1 4.47 观光、娱乐等游憩
展示、教育
一般保护
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不允许建设住宿、餐饮等旅游服务设施
游客数量管理
游客行为管控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实验区
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景区的非核心区
汉城文化遗址景区的一般保护区
传统利用区 16341.1 16.35 社区生产、生活
特有文化及遗存物保护
游憩活动
一般保护
控制区域内建筑风格
引导社区居民有效利用资源、日常生产生活、资源保护
九曲溪上游保护区除生态林地以外的部分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小班农田
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景区非核心区的农田
汉城文化遗址景区的外围建设控制地带
公园服务区 1050 1.05 游客接待服务 建立管理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
对各类旅游接待设施统一进行规划
一切建设与旅游接待活动应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标准
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度假区

注:来源于《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2015-2017)初稿》

钱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分区方案

功能区名称 面积
km2
占比
%
主要功能 保护利用要求 功能片区组成
核心保护区 71.79% 28.49 生态系统、生物栖息地保护 最严格保护
禁止任何生产设施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
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特级和一级保护区
生态保育区 123.08 48.84 生态系统恢复科研 严格保护
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
禁止开展经营性活动
可适当开展沿生态小道小规模低密度的专业生态旅游活动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
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二级和三级保护区及连接处保护地的有林地
游憩展示区 15.8 6.27 游憩利用发展
社区发展
一般保护
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展示教育
古田山庄、齐溪等居民点集中区
传统利用区 41.33 16.4 传统农林业经济发展 一般保护
开展社区生产、生活、多种传统经营活动
引导社区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
长虹等区域

注:来源于虞虎, 陈田, 钟林生,等.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功能分区研究[J]. 资源科学, 2017, 39(1):20-29.

划分依据

生态系统保护、生态资源完整性
与现有功能区充分衔接
满足游憩、学术研究、科普教育等需求
保障当地居民生产生活

武夷山国家公园功能分区

钱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