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旅游

湿地利用方式与旅游

各种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等湿地旅游都是湿地保护的方式

湿地利用方式 特点 与旅游的关系 典型案例
自然湿地保护型 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通过拓宽经营类型、增加宣教中心等,为人们接受湿地生态教育、参与湿地特色休闲旅游、观察鸟类提供场所。
  • 主要目的是保护,旅游是衍生价值,多为观光型。
  • 是目前国际湿地利用的主流,适合生态价值非常高的湿地。
  • 生态属性为主。
  • 日本钏路湿地公园
  • 香港米埔湿地
  •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的肖特兰湿地中心
湿地特色旅游型 以展示湿地类型、结构、功能为基础,以湿地科研技术为依托,集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
  • 保护依然是基础,相对较多考虑旅游需求;
  • 适合湿地景观价值高或与城市关系相对紧密的湿地。
  • 生态属性与社会属性同等重要。
  • 日本东京湾野鸟公园
  • 日本箱根湿地公园
  • 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
  •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 杭州西溪湿地
湿地功能利用(污水处理)型 通过设计建造人工湿地,将湿地系统的处理功能、湿地的自然过程以及景观艺术结合在一起。
德国1974年首先建造人工湿地,该工艺相继在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得到推广应用。
  • 污水治理为主要目的,旅游是衍生价值,多为科普休闲型。
  • 一般与工业区或商住区的污水处理结合,多为人工湿地。
  • 社会属性为主。
  • 美国奥兰多伊斯特里湿地公园
  • 成都府南河活水公园

湿地旅游产品形态

产品类型 产品形态
生态观光产品 原生态自然环境观光、蝴蝶园、鳄鱼池、孔雀塔、观察室、水下观察廊……
科普博览产品 博物馆/展览馆/生态馆、保护研究中心……
休闲体验活动 种植、喂鸟、骑马、晒盐、露营、攀岩、捕捞、美食体验、文化表演、节事活动……
游憩观光设施 展望台、步行木栈道、划船、热气球、自行车、小火车……
专题线路 观鸟路线、蝴蝶路线、栈道路线、徒步路线、科普体验路线……
特色服务配套 工艺品商业街、景观餐厅、湿地度假酒店、婚庆服务、会议中心……

湿地旅游开发模式

生态观光型

以湿地保护为主导、湿地景观为吸引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的规划要点:
  • 保护为主:此种湿地大多生态价值很高,一旦生态被破坏,旅游观光也没有依托,需尽量减少外界干扰。
  • 规模取胜:多为大面积的色彩丰富的湿地景观,形成视觉冲击;且多有珍稀的湿地动物,观鸟等活动也是重要吸引。
  • 原生景观:原生态的湿地环境是其特色,也是保持生态价值的基础,将人工化、形式化的造景技巧用于这种湿地只能弄巧成拙,不仅掩盖湿地的原生美,还很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 适用性:适合生态价值很高、景观价值高、相对远离城市的湿地。

生态观光型案例—— 韩国顺天湾

世界五大湿地之一,八千年的芦苇丛

【概况】—— 八千年的原始湿地
  • 顺天市人口总数不到30万,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9.6%,凭借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卓越成绩,被誉为韩国的“生态之都”。
  • 顺天湾是韩国最早列入拉姆萨尔的湿地,韩国首屈一指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被称为“生命的漩涡”和“地球之肺”。
  • 位于全罗南道顺天市,有着长达8000年的悠久历史,顺天湾接近完整地保存了整片湿地区域,是世界五大湿地之一。
【特色】—— 芦苇丛
  • 最大规模 —— 韩国国内最大规模的芦苇丛,总面积约49.5万平方米
  • 多变色彩 —— 一年四季的芦苇丛,有着不同的色彩,以稠密的金黄色芦苇丛而著名,晚霞遍染的顺天湾S形水路也是韩国摄影师们拍照的著名景点。
【观光活动】
  • 沿着探访路可以近距离接触芦苇林;
  • 是世界上湿地当中珍稀鸟类种类最多的地方,尤其仙黑鹤是特色,水涨的时候还可以一天两次运行探鸟船;
  • 在自然生态馆可以观察泥潭的生成过程和稀有鸟类。

科普教育型

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的规划要点:
  • 合理的保护措施:需兼顾生态保护需求与科普需求,在尽量减少对湿地核心区人为干扰的前提下满足游客游览和活动的需求,游客活动空间相对组团聚集在远离湿地核心区的区域或呈线状、轻介入的穿插在湿地中。
  • 丰富的科普活动:注重生态知识教育(湿地的生态作用及其运行模式) 、生物知识教育(湿地动物和植物的观赏和识别) 、环保知识教育(旅游环保)、科技知识教育(湿地净化和湿地利用) 、劳动知识教育(喂养、植树等)等湿地科普教育,通过展览馆、实地观察、参与性活动、科普讲座、主题科普活动等多元方式进行科普教育。
  • 适用性:具有较高科普价值的湿地、人造的功能性湿地、或严格保护性湿地的缓冲区。

科普教育型案例—— 香港湿地公园@概况

世界级的生态旅游设施,湿地科普教育典范

【概况】

占地约61公顷,旨在推广绿色生态旅游,以及进行环境保护及湿地保护的公民教育,是一个世界级的生态旅游设施。

【区位】

位于香港后海湾南岸,尖鼻咀半岛东南方,天水围新市镇北部,毗邻米埔内后海湾米埔拉姆萨尔湿地。

【荣誉】

城市土地学会“2007年亚太区卓越奖”等。

【资源】

截至2010年底,园内的鸟类已累计超过235种,水禽或依赖湿地的鸟类占其中的46%;区内有蜻蜓49种、两栖类动物9种、爬行类动物3种、蝴蝶200多种种。

【发展历程】
  • 1998年,当时的渔农署及香港旅游协会开展了一项把现在湿地公园所处位置扩展成一个生态旅游经典的可行性研究,后决定建成国际级的生态旅游项目即香港湿地公园,作为米埔湿地保护区的缓冲区,并用以保护湿地,教育市民和吸引游客之用。
  • 1999年,动工,是香港首个生态环境旅游项目,耗资约5亿港币。聘请Met Studio 设计公司和英国野生鸟类与湿地基金会对该项目制定战略性管理规划;香港建筑署负责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 2000年,第一期工程建成一个小型展示廊,设计中体现出正确的环保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 2002年,第二期展览馆动工。铺设管道,进行主体建筑和外部工程的施工。展示设备的施工和安装进行了全球招标,展品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中国内地和香港等地装配。
  • 2006年5月,正式开放,历时五年。当年获得香港园境师学会颁发的“卓越园境”奖金奖。

科普教育型案例—— 香港湿地公园@理念

环保优先与可持续利用,实现湿地功能的恢复与良性循环

物料的选用:
  • 优先选用可更新的软木材而不是硬木材
  • 沿入口坡道南侧设置穿过中庭的循环利用的砖墙(某传统中式建筑拆下来的转),减轻太阳辐射对建筑的影响
  • 军器厂街警察总部拆卸下来的花岗岩废料、动物折纸造型的雕塑、周边渔村中废弃的蚝壳等,再利用到公园入口的景观设计中
  • 研成粉末的硅酸盐粉煤灰代替了一部分水泥掺入到混凝土中增加其防水性
能源的节约和利用:
  • 采用地温冷却系统,相比传统的冷却塔可节约25%的能量,并可防止废热排入周围的生境
  • 安装根据游客数量而调节新鲜空气的二氧化碳传感器和由计算机控制的照明系统,达到节约和从分利用能源的目的
  • 洗手间或采用收集的雨水或采用低耗水冲洗
  • 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制冷设备的使用
能源的节约和利用:
  • 利用天然雨水,重建淡水和咸淡水栖息地
  • 水的流速和水深由一系列简单的手动控制的堰进行调控

建筑语言与“功能”和“环境”有着呼应,一个尊重自然,尊重土地的公共建筑。屋顶供公共使用的草坪体现公众意识,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让该项目成推动香港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的典范。

—— 第一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

科普教育型案例—— 香港湿地公园@布局

平衡湿地保护与科普功能的布局设计

【布局原则】

尽量避免旅游活动对关键环境造成干扰。

【分区】

由室内访客中心和户外湿地保护区两部分构成。

【布局特点】
  • 访客中心刻意安排在接近入口和城市的位置,有效地隔绝城市噪音,并完成公众性较强的展览、教育、参与活动。
  • 为了避免对栖息地造成不必要的侵扰,停车场和其它基础设施的面积被有意地降至最小。
  • 湿地保护区的旅游休闲区主要集中在保护区西北部连接访客中心的地方,从不同的教育径、探索中心和观鸟屋,再前往较接近米埔拉姆萨尔公约湿地的偏远外围生境,访客逐渐减少。

科普教育型案例—— 香港湿地公园@产品

室内展览和室外生态观光两大区域

访客中心(室内,湿地互动世界)
【规模】10000㎡
【内容】

影音剧场:人类文化展馆

湿地直播室:推广环保意识的电脑互动游戏

湿地世界:展示不同湿地生态环境

另还设有放映室、礼品店、湿地茶座、沼泽历奇及嬉水乐园

访客中心(室内,湿地互动世界)
湿地保护区(室外)
【规模】60公顷
【内容】

贝贝之家:探索香港鳄鱼明星贝贝。其户外活动范围达72平方米,设有水池,并有红外线暖炉、电热板和电子磅

溪畔漫游径:介绍溪流由上游高地至下游河口的生态特点,有幸更可观察到香港湍蛙、黑背尾蟌等淡水湿地生物

演替之路:模拟荒废的湿地逐渐从开阔的水域演变成林地的过程,并介绍生境与生物群落的互相影响关系

红树林浮桥:两旁有多种红树林生长,浮桥随着潮水涨退而升高和下降。退潮时可看到许多潮间带动物,如招潮蟹和弹涂鱼

原野漫游径:让游人走至保护区边缘,穿过季节性浸没的洼地、林地和草地,是欣赏如蝴蝶和蜻蜓等昆虫的理想地

蝴蝶园:蝴蝶园占地1100平方米,种植超过30种香港常见蝴蝶所喜爱的蜜源植物和幼虫的食用植物

湿地探索中心:是一座户外教育中心,生趣轩和水文轩是学生的课室兼实验室。游客可观察水体中的各种生物、认识管理公园和控制水位的简易原理,并在湿地工作间了解各种湿地农耕方法

三个观鸟屋:河畔观鸟屋、鱼塘观鸟屋、泥滩观鸟屋。原木搭建,内设望远镜,可清楚地看到当下时令在湿地活跃的鸟类,如鹭鸟、翠鸟

湿地保护区(室外)

科普教育型案例—— 香港湿地公园@科普活动

针对市民、学校、游客设计专门的科普教育活动

【学校活动】
  • 湿地体验:根据学生教学程度安排湿地体验课程。沿湿地保护区内的专题路线进行导赏活动。户外参观完毕后,透过主题活动,让学生重温及补充学习重点
  • 湿地教室: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年级,自由组合各种室内外活动,包括展览廊学习,课堂、专题学习,动植物考察,水质测试,户外生境护理及社会服务等。
  • 学校外访讲座:免费到学校进行湿地知识普及讲座
  • 教师工作坊:向教师介绍香港湿地公园内的各项教育设施,方便教师设计相关教材并鼓励学生参观。
  • 展板借用服务:提供不同主题的教育展板予以学校及社会服务团体借用。
【公众活动】

让市民在工作坊内,或参加不同主题的导赏团,或参加每月一次的公众讲座,通过多种方式认识湿地。

【亲子活动】

公园有许多创意式的参与性活动。如“复活节亲子湿地游” 、“与萤火虫相遇”展览等。

【义工计划】

2002年推出此计划,鼓励大众参与义务工作,推广湿地保育。

内容:
义工训练,湿地护理,展览廊和湿地保护区导览服务,及多类型的教育活动。

义工分类:
分个人义工和团体义工两类。团体义工又分为针对中小学的学校伙伴计划,针对大专院校的暑期实习计划,针对社会服务团体或专业机构的社区义工计划,以及企业社区服务计划。

【教育讲解项目】政府针对学校团体和其他参观者设计的
  • 增强参观者对湿地功能和价值的认识;
  • 使参观者体会到自然地重要性并增加其在自然多样性方面的知识;
  • 鼓励参观者采取行动调整其生活方式,以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为所有参观者提供休闲娱乐的机会。

科普教育型案例—— 香港湿地公园@运营

政府运营、法律保障,共同进行质量监控

【运营管理】

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

【法律基础】

为了赋予渔农自然护理署法定权利管理及保护湿地公园,以及向访客收取入场费及停车费,政府需要修订香港法例第208章附属法例,将香港湿地公园指定为郊野公园条例下一个特别行政地区。渔护署人员可依据法例在湿地公园内进行执法活动,保护湿地公园的环境。

【质量监控】

展品管理、场地设施、日常营运服务、市场推广、教育服务以及栖息地野生动物管理,确立每个范畴的服务水平及监控指标

城市休闲型

以生态维持为基础、注重城市休闲功能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的规划要点:
  • 良好的生态基础:基于自然或人造湿地的生态环境打造,多出于修复或维持湿地生态的目的,有一定的人造成分。
  • 亲民的休闲游憩:湿地科普教育为基础功能,并结合湿地提供儿童游憩、湿地参与性活动、餐饮、聚会等丰富的休闲活动空间和设施。
  • 适用性:临近巨大消费市场(多为城市中或城市近郊),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至少休闲活动区域不是湿地核心保护区。

城市休闲型案例—— 伦敦湿地公园 ( London Wetland Centre ) @概况

世界第一个人造城市湿地,全球城区湿地开发的典范

【概况】

距离市中心5公里,东临泰晤士河,南部是绿地,东西两侧与居民区相邻。占地42.5公顷,由一个废弃的水库改建而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水生植物30多万株,改造成为现今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被认为是欧洲城市接触野生动物的最佳场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城市中心的湿地公园。

【改造历程】
【效益/影响】
  • 生态:成为物种保护的胜地,每年吸引栖息鸟类超过180种, 300种蝶类和飞蛾。
  • 旅游:累计吸引全世界参观者接近千万人次。
  • 经济:伯克利房地产公司因此获利不菲。
  • 社会:改善伦敦人居环境,园内芦苇像过滤器一样,使泰晤士河的流水变得纯净起来。泰晤士水务公司、水禽和湿地信托基金因此项目而获得同业的尊敬。

城市休闲型案例—— 伦敦湿地公园( London Wetland Centre ) @湿地设计

精心设计实现人和水的和谐共存

【活动设计】
  1. 世界湿地区:展示世界14个区域的自然栖息地和飞禽
  2. 探索冒险区:3-11岁的儿童可以在此攀岩游戏
  3. 孔雀塔:共六个,游客可从这里观赏野生动物和湿地中心
  4. 游客中心:配有玻璃观测台、电影院、儿童戏水的发现中心、专业光学器材店、纪念品店和野餐区
  5. 野径:木制的蜿蜒小径串联起园中的池塘和湿地草地
  6. 芦苇荡:是鸟类过冬和哺育后代的地方
  7. 塘区:向导带领孩子发现隐藏在池塘下的生物
  8. 主湖:飞禽捕食、筑巢、活动的地点
  9. 浸水牧草区:夏日美丽的草地在冬天成为水凫、水鸭活动的丰美牧场
  10. 水岸餐厅:提供一系列美味餐饮
【空间设计】

按照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将公园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和保护性泻湖)、1个芦苇沼泽、1个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域和1个泥地区域,6个水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

城市休闲型案例—— 伦敦湿地公园( London Wetland Centre ) @休闲活动

观光休闲、趣味教学、特色服务的多功能体验

湿地观光

游客可以从六个观鸟台和玻璃观测台上,或徜徉于园区蜿蜒的木板小径上观赏各种动植物以及湿地风景。同时,在专业向导的带领下,游客还可以观察蝙蝠的生活习性和植株种类。

科普教育

作为最早获得课外学习质量勋章的机构,湿地中心每天都有免费向导带领游客参观湿地中心和其中的野生动植物。全年开设不同的科普课程让学生在参观展示和活动体验中近距离认识自然。

休闲娱乐

游客中心的发现中心和探索冒险区是儿童游玩的天地,可以体验攀岩和戏水等活动。游客还可以在世界湿地区给湿地中心救助的鸭子、天鹅喂食,在芦苇荡做实验观察池塘生物。湿地公园还不定期举行一些有趣的体验活动,如摄影技术培训。

特色服务

伦敦湿地中心的玻璃观测台和位于湿地野生动物区的湿地居室提供租赁服务供婚礼庆典使用。水岸餐饮中心、会议室、电影院又为企业举办会议和招待宾客提供了完备设施。同时也是儿童举办生日聚会、企业进行团队建设户外拓展的好去处。

复合发展型

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复合观光、科普、休闲、度假等功能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的规划要点:
  • 合理的功能分区:此生态保育、旅游活动、产业发展乃至商业开发等空间需进行明确区分,在保护湿地核心的原则上最大化发挥湿地的综合价值。
  • 可持续的产品组合: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且各类产品之间良性互补,共同为目标客群提供美好旅游体验。
  • 良性的开发节奏:通常规模较大,涉及产品类型较多,需根据湿地自身特点、市场需求、资金能力等,明确合适的开发节奏,其中,湿地生态保护是毋庸置疑的前提。
  • 适用性:湿地规模大、具备发展为旅游目的地的条件(有独特吸引或良好区位或强大资本)、有一定的土地资源。

复合发展型案例——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区位】

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

【概况】

投资40亿元;占地11.5平方公里,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2005年5月开放,开放面积3.46平方公里。目前已开放两期,一期可乘船、乘电车浏览特色景点(需要门票),二期福堤免费开放,三期在建。

【荣誉】

国家5A级景区,全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09年11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集生态湿地、城市湿地、文化湿地于一身,堪称中国湿地第一园。

观光、科普、休闲、度假、产业复合发展

  • 湿地科普:
    中国湿地博物馆
  • 湿地观光:
    西溪湿地植物园、蒹葭泛月、莲滩鹭影等
  • 湿地文化观光:
    吉祥文化馆、洪氏宗祠、清平山堂、藏书楼、秋雪庵、洪园、渔村烟雨
  • 湿地休闲体验:
    河渚街、龙舟胜会、垂钓俱乐部等
  • 湿地度假:
    西溪天堂
  • 湿地产业:
    西溪文化创意产业园

丰富的节庆活动和生态化的景观营造提升旅游体验

特色节庆:六大节庆,缤纷四季
名称 时间 概况
西溪探梅节 2—3月 西溪湿地开春大戏
西溪踏青 3—4月 青年人的集结号
西溪火柿节 9—10月 十万斤柿子赠游客
西溪龙舟盛会 端午节 融合本地民俗的花样龙舟
西溪听芦节 11—12月 西溪传统名胜
西溪渔夫之旅 全年 渔乡胜景,小船荡漾
景观营造:西溪十景,花样年华
  • 曲水寻梅
  • 龙舟盛会
  • 渔村烟雨
  • 秋芦飞雪
  • 蒹葭泛月
  • 莲滩鹭影
  • 河渚听曲
  • 火柿映波
  • 高庄宸迹
  • 洪园余韵

强有力的生态环保措施是重要保障

环保工程

  • 引水工程
    引西湖、运河、钱塘江水入西溪湿地,实现自身水系循环。
  • 固土工程
    整个河道两侧均由长三米的松木桩固土,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目的。
  • 生态鱼苗
    年投放鱼苗45万尾,达到“以鱼养水,以鱼洁水” 的目的
  • 环保产业
    构建桑基鱼塘、柿基鱼塘、竹基鱼塘,全面提升农业经济。

环保技术

  • 低碳建筑
    整个西溪湿地在设计之初就以修旧如旧、节能环保为原则,强化环保理念。
  • 湿地过滤
    位于周家村科普展示馆,依托自然净化水系统,展示湿地水生态。
  • 环保交通
    整个湿地内游船、游览车辆均为环保科技、电力驱动。
  • 生态循环
    湿地内部形成多种生态链条、产业链条,循环化运作促进全区生态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