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法则

湿地旅游关键法则

湿地旅游的主要产品载体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其属性首先都是湿地保护的形式,湿地旅游必须基于湿地的良好生态,因此,生态保护是根本,旅游吸引是升华。

第一法则—— 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和保护原则】

结合净水技术、净水水生物及科学的湿地空间设计,实现湿地内部的良性循环,修复并保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第一前提。

  1. 运用净水技术

    示例:人工浮岛生态浮床

    生态浮床基本原理:
    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则,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可应用于江河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和景观提升。

  2. 种植净水植物

    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忍受能力大小因植物的生活类型不同而异,一般为:挺水植物 > 漂浮、浮叶植物 > 沉水植物;

    对于污染物的吸收积累能力:沉水植物 > 漂浮、浮叶植物 > 挺水植物,根系发达的植物大于根系不发达的水生植物。

    净水植物示例 净水功能
    睡莲 净化水体中的总磷和总氮的能力很强,对重金属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在清水里、在非富营养化水体里都能正常生长
    紫根水葫芦 可为水体输送大量氧气并吸收砷等重金属污染物,还可吸附降解蓝藻
    大聚藻 去除水体氮和水体磷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耐寒特征;蔓生性生长,管理维护简单;
    美人蕉 监视有害气体的活检测器,但抗风力弱
    野姜花 能吸收空气中有害的化学气体
    大薸 直接从污水中吸收有害物质和过剩营养物质,可净化水体,不耐寒,生长不易控制,冬季需及时清理;
    凤眼莲 去除水体氮和水体磷的能力强,可监测水中是否有砷存在,还可净化水中汞、镉、铅等有害物质;
    但不耐寒,生长不易控制,冬季需及时清理
    黄花水龙 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显著;不耐寒,冬季需及时清理;蔓生性生长,管理维护简单
    狐尾藻 能较快地除去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还能吸收其中的重金属元素
    金鱼藻 吸氮能力极强,同时降低水温
  3. 设计湿地空间

    即结合地形、水流、植物生长生境、物种栖息特点等各方面因素,对湿地进行科学的空间规划设计,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保持内部的良性生态循环。

    示例:伦敦湿地公园

    • 丰富的湿地地貌:按照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将公园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6个水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总体布局上以主湖水域为中心,其余水域和陆地围绕其错落分布、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 自然的水陆过渡:水域和陆地之间均采用自然的斜坡交接,陆地上建立了一个复杂的沟渠网将水引入,沟渠之间是平缓的丘陵和耕地,精致的地形设计使得水位稍微提高一点,就能产生一大片浅浅的湿泥地。
    • 设计孤立湿地:因为各种生物的饲养和繁殖对环境的要求不同,伦敦湿地公园设计的关键点,就在于让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这个难点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的,包括:通过在原有5m的混凝土坝上加筑一道泥堤以提高最高水位的办法,水库原有的水得到了保留。通过保留和扩展堤坝,以及在一些区域使用泥墙,让每个栖息地区域达到了完全的水域隔绝;再加上从北到南的几个水域之间都设有操作杆、使得各个栖息地都具有精确地控制水位能力,能不受季节限制地达到必须的水位变化。

【原生物种为本原则】

采用原生物种既经济,又避免生态破坏。湿地公园建设时为了增加生物多样性而进行某些植物物种的引入或者人工放养未经风险评估的动物物种都有可能严重地威胁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因此,外来物种应该被严格禁止引入,或者经过引种驯化确定是否具有危害性后引入。

【最小干扰原则】

  1. 干扰强度的空间分级:

    严格根据生态敏感度的高低进行旅游介入设施和活动的规划设计。

    如人流汇聚和必要的主体建筑布置于生态敏感度低的区域,一般为入口及外围;
    在游览区域,尽量采用轻介入的游览设施,如步行木栈道、自行车、环保游船;敏感度越高,人类活动和设施建设越少乃至禁止。

  2. 生态容量的控制:

    根据水体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固废环境容量、生物环境容量4个因素来衡量。

    在不考虑卫生环境容量和道路容量的情况下,1公顷湿地公园的生态容量一般可估计为90人左右。
    (数据摘自《湿地公园生态容量的估计》冒宇晨、王腊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9月)

  3. 不同游览线路的轮休: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轮休游览线路,以利自然生态的恢复。

    特别是河道的整改过程中,对水下的生态群落造成较大破坏,这也是造成河水容易浑浊的主要原因之一,河道适当停航轮休可以为水下生物群落修复创造条件。

典型案例 —— 伦敦湿地公园

公园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的区域和点。

  • 第一,入口:所有车辆都停在公园外围的停车场上,游客步行进入湿地公园。入口处有一个小湖,水面形成的屏障有效地将城市嘈杂隔绝在外围。
  • 第二,聚焦:访客中心位于公园入口处,是一个封闭性较强的建筑组群,通过升降梯、望远镜和玻璃墙来观测外界的生物,是访客和教育的活动焦点。所有进入公园的人流在此汇集、在最大程度上不惊扰外界生物的情况下,完成公众性较强的一系列活动。
  • 第三,动静分区:在访客中心聚集后,参观者便沿着通往各个观察点的观光小径散去。小径曲折回环,无形中组织起了一个曲折蜿蜒的视觉长廊。其间会通过静与动2个区域。
  • 静:定点观测区,由十多个用于安置被俘的猎鸟景区组成,这十多个小景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设有固定座位,游客可以在此安静地近距离观测湿地生物。
    动:强调湿地和人类之间的紧密关系,鼓励游客浸手于池塘、喂食飞鸟和参与园艺等,让游客在积极参与中领会了湿地的基本价值和多样性。
  • 第四,建筑:公园中的建筑稀少,作为凝聚人流的“点”分布在公园中,对整个湿地公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主体建筑集中在入口处,和一般传统英国建筑类似,外墙不粉刷。其余建筑散布在公园内,大都是些简朴的小平房木屋。此外观察平台,桥,栏杆,椅子,路牌,垃圾桶等等也是木制,和周围自然环境结合得非常融洽。建筑多为一到二层,最高的孔雀观测塔也只有三层。散布在公园中的人流在这些“点”上聚集起来,游客的观测活动都在建筑物内部进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这些湿地生物的打扰。

第二法则—— 旅游吸引

【湿地景观为基础】

湿地的良好生态环境和原生自然景观是对游客的初始引力。

  1. 原生态 —— 湿地之美,美在自然,美在生物多样性,尽可能的保留湿地原有的自然风貌,尽量减少人工痕迹、避免形式化。
  2. 层次感 —— 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深浅搭配。
    • 平面上,水边植物切忌等距离种植,应有疏有密,有远有近,多株成片;
    • 立面上,可以有一定起伏,根据水由深到浅,依次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创造丰富的水岸立面景观和水体空间景观;
    • 注重留白,在栈道、桥下、临水亭榭、建筑附近适宜位置留出水面,达到点活空间的作用。
  3. 丰富性 —— 不同形态、不同规模、不同颜色的湿地景观。如:
    • 水域宽阔处: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远观为主。注重整体大规模而连续的效果,以量取胜,给人壮观的视觉感受。
    • 水域较小处:近观为主,注重植物单体效果,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更高的要求;注重水面的镜面作用,不宜过于拥挤,一般水生植物占水体面积的比例不宜超过1/3,以免影响水中倒影与景观透视线;浮叶及浮水植物与挺水植物的比例要恰当。
    • 人工溪流:一般选择株高较低的水生植物与之协调,且体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点缀即可。

代表性湿地景观植物谱系

类别 名称 株高(厘米) 花色 花期 适宜空间
乔木 垂柳 1200-1800 药黄色 3-4月 岸边
丝棉木 600-800 淡绿色 5-6月 岸边
水杉 3500-4150 树形优美 2月下旬 岸边或浅水
灌木 海棠花 800 红、粉红、深红、黄 4-5月 岸边
紫穗槐 100-400 紫色 5-10月 岸边
迎春 30-100 金黄色 2-4月 岸边
地被 落新妇 60 白、紫、粉色 6-8月 岸边或沼泽
短毛独活 150 白色 7-8月 岸边或沼泽
玉簪 30-45 白色 6-8月 岸边
白三叶 20 白色 6-10月 岸边
大花美人蕉 80-150 红色 4-6月 岸边或沼泽
挺水植物 宽叶香蒲 100-250 棕色 5-8月 浅水
菖蒲 50-80 紫色 6-7月 沼泽和浅水
花蔺 50-75 粉红色 7-9月 沼泽
水葱 100-200 棕色 5-9月 浅水和沼泽
花叶芦竹 200-600 观叶 9月 浅水和沼泽
慈菇 120 白色 5-10月 浅水至中水
泽泻 100 白、粉、浅紫色 5-10月 沼泽
旱伞草 60-100 棕色 4-8月 浅水和沼泽
芦苇 100-300 白色 7-11月 浅水和沼泽
千屈菜 100 紫色 6-9月 浅水
德国鸢尾 60-90 紫色 5-6月 浅水和沼泽
黄菖蒲 60-100 黄色 5-6月 浅水
花菖蒲 40-60 蓝色 6-7月 浅水和沼泽
燕子花 60-90 蓝色 6月 浅水和沼泽
水烛 150 棕色 6-9月 沼泽
雨久花 20-80 淡蓝色 7-10月 浅水至中水
莲花 100-200 白、粉、红色 5-10月 中水
浮水植物 芡实 紫红色 5-9月 水深50-80厘米
荇菜 黄色 7-9月 中水至深水
萍蓬草 黄色 5-9月 中水
白色 7-10月 深水
睡莲 白色 6-10月 中水至深水,土壤40厘米
浮萍(漂浮型) 7-8月 深水
白睡莲 白色 6-10月 中水至深水,土壤40厘米

【科普功能为内核】

湿地旅游不同于一般旅游,让游客学习湿地知识、培养湿地素养,实现湿地教育的社会渗透力是重要目的。需注重:

  1. 科学性:通过直观、新奇、有趣的方式进行湿地科普教育。

    如国内人工湿地典范成都府南河边的活水公园,一个完全应用了生态净水新观念的人工湿地来进行水处理,人们能清楚的看到混浊的府南河水经过厌氧沉淀池、水流雕塑、兼氧池、植物池等之后变成清水的过程。

  2. 参与性:在游客在互动体验中了解湿地、享受湿地

    如伦敦湿地公园有观鸟、喂鸟、在专业向导带领下观察蝙蝠习性和植株特性等
    韩国安山湿地公园中游盐场晒盐体验、种稻体验、打渔体验、潮汐拾贝等体验。

  3. 主题性:主题鲜明的湿地科普会给游客更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体验。

    如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游3条特制步行线路:

    • 黄色路线长约3千米,2小时可走完全程,一路观赏红树林的气根现象,寻找弹涂鱼、爬树蟹、巨型蜥蜴的踪影。
    • 橙色路线长约5千米,其中设有一段木栈步道,直捣红树林研习园,是让组团而来的学校作为教育用途的。
    • 紫色路线长约7千米,脚程约5小时,可以把游客带到三层楼的观鸟塔,也可近距离探访淡水区的动植物。

【多元体验为点睛】

  1. 导入多元功能

    在保护湿地的基础上,适当导入多元休闲度假功能;如西溪湿地旁的西溪天堂。

  2. 凸显文化或主题

    通过活动或少量人造景观让游客感受地域性的湿地文化或鲜明的主题特色,包括湿地所处区域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风情等。如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的京剧《沙家浜》片段和舞龙、舞狮等民俗风情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