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新区优与忧
基础概念
概念界定
新城新区是城市规划、建设领域一个悠久但又常新的专业名词,原意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自身扩展形成的新开发地区,称为新区;城市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展但不能通过扩展实现,需要跳出主城另择新址进行土地开发的地区,称为新城。
国内对“新城新区”的概念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城新区指我国各省市在原农村地区设立的、具有独立行政机构及一种或多种功能,经由主动规划与投资建设而成的新城市中心;狭义的新城新区指我国城市在原中心城区边缘或之外新建的,在行政、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相对独立并有较大自主权的综合性城市中心。狭义的界定不包含工业园区、大学园区、科技园区等功能单一的新城市化板块,是具有较为成熟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新城新区。
资料出处:冯奎《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
特征
特征一:新城市中心
特征二:新产业平台
特征三:新功能载体
特征四:新开发空间
发展历程
中国的新城新区是国家改革开放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
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1)
城市大发展时期(1992-2000)
全球化时期(2001-2008)
转型发展时期(2009-至今)
资料出处:冯奎《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
主要类型
产业主导型产业新区、
旅游度假区
为吸引资本与技术、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的以产业发展为主要定位的新(区)城。
如苏州工业园区、北京亦庄新城
交通依托型空港新城、高铁新城、临港新城
依托枢纽空港、大型海港或高铁站的交通区位优势建设的以物流、商贸等为主要定位的新(区)城。
如上海临港新城、嘉善高铁新城
城市优化型人居新城、行政新城、教科新城
为解决城市居住空间拥挤和文化设施及基础设施缺乏等为目的建设的新(区)城。
如南京河西新城、京津新城
生态先导型低碳新城、
生态新城
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主要发展低碳产业或休闲旅游等功能的新(区)城(区域多有生态限制)。
如扬州生态科技新城
区域战略型奥体新区、
经济特区
因重大区域战略如赛事会议、区域合作等而建设的,或依托国家政策实行特权开放的新(区)
如广州新城、武当山旅游特区
建设热潮
- 截至2014年10月,中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总数超过3000个。
- 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规划4.6个新城新区,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1.5个新城新区。(国务院关于12个省会城市和144个地级市的调查)。
- 92.4%的地级城市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41.6%的县级城市提出新城新区建设。(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2014年报告)。
全国各省新城新区分布
<20
21~70
71~140
>=140
-
目的一:城市病的化解剂
缓解人口压力、旧城改造与保护、突破发展空间限制
-
目的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以集聚化土地资源和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建设
-
目的三:城市文脉的传承者
多注重城市精神的体现与文化设施的建设
-
目的四:理想生活的孵化器
如智慧新城、生态新城、低碳新城等